諸葛亮為什麼一出場就要搖扇子?專家說可能和這種動物有關!
無論是在《三國演義》的電視劇或者小說之中,每逢諸葛亮出場,他的手裡總要拿著一把羽扇,諸葛亮拿著這把扇子從早上搖到晚上,從冬天搖到夏天,不過不管什麼時候,這種搖扇子的舉動總能讓諸葛亮有一種成竹在胸的氣度,那麼,諸葛亮手裡的扇子究竟有什麼作用呢?這把扇子和諸葛亮又有著什麼未解之緣呢?
對於《三國演義》之中諸葛亮為何總拿著一把扇子,相關專家對此提出了這3種解釋:首先,一部分專家認為,這把扇子是諸葛亮初出茅廬時他的妻子黃月英送給他的,而黃月英又是從她父親黃承彥手中得到的。後來諸葛亮出山以後,黃月英和諸葛亮異地相思,害怕丈夫寂寞,就把這把正反面刻著「明」、「亮」兩個字的扇子作為定情之物送給孔明,也算是讓丈夫能夠在看到這把扇子的時候,能夠時時刻刻想念著她吧。
不過,另外一些專家認為,這把扇子本來就是岳父黃承彥親自送給諸葛亮的,他還告訴諸葛亮,鵝是最謹慎機靈的禽類,如晚上派鵝守夜,一遇風吹草動,鵝會警覺預報敵人動靜掩護同類脫險。因此諸葛亮牢記岳父的教誨,無論何時手不離扇,以隨時提醒自己謹慎行事。
雖然以上說法都有一定道理,但是這些說法並沒有真憑實據,而僅憑三國演義的隻言片語也難以下作結論,因此在更多的專家看來,如果要想真正弄清楚這個問題,那就還得從扇子的歷史說起。
原來,扇子最早的雛形出現在商代,是一種禮儀工具,兼職功能是作為帝王外出巡視時遮陽擋風避沙之用。到了東漢,其實扇子開始由鵝毛的變為絲、絹、綾羅之類的紡織品,以便點綴綉畫,很多文人雅士還用自己的扇子與千金小姐換手帕等作為定情信物,這樣扇子特別是名家題詞的扇子又稱為了具有多種功能的定情信物。
因此,在大部分專家看來,也許羅貫中給諸葛亮一把扇子,實際上只是因為當時文人雅士用扇子只是一種潮流、一種時髦罷了,因為周瑜也曾「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所以儒士們手持扇子就相當於我們現在的年輕人身上的紋身一樣,是儒雅之士的一種標誌,而且這種潮流還一直延續了上千年。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