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歷史上的曹操或許和你想的不一樣
魯迅先生說過「我們講到曹操,很容易就聯想到《三國演義》,而更想到的是戲台上那一位花臉的奸臣;而曹操是一個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位英雄」。(備註,引自魯迅《而已集》)。那麼魯迅先生為何如此說呢?而曹操又是如何從一位英雄有本事的人,變成一個花臉的奸臣呢?我們先客觀的評價一下曹操的歷史功績:首先他是一位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還是一位詩人。由「挾天子以令諸侯」的一家獨大,到赤壁之戰之後魏蜀吳三國鼎立,他執政期間,戰場後方講究休養生息,興修水利,對農業生產起了一定作用,也為普通老百姓安居不受戰亂之苦起到一方保護。而且他用人唯賢,打破士族門第觀念,啟用中下層階級人才,可以說是賢主。
雖然曹操性格上多疑敏感、政治上也有瑕疵,但是整體來說正面還是多於負面。而且他的歷史影響在其死後的幾百年里,也基本是正面形象。比如,西晉陳壽《三國志》評價曹操為「非常之人,超世之傑」;類似的正面評價直到唐朝也沒有改變,唐太宗李世民在《吊魏太祖文》中稱讚曹操「以雄武之姿,當艱難之運;棟樑之任當乎曩(nang)時,匡正之功異於德代」。直至唐末,上至皇帝下至百姓對曹操的評價還為正面人物。而轉折點就在宋代。理學家朱熹對曹操的有了明顯的攻擊「自有先主名分正、曹操自是賊」,在詩人中陸遊也有「幫命中興漢、天心大討曹」。由宋代的負面評價,發展到了元代開始對曹操進行醜化,羅貫中在《三國演義》中對曹操的醜化來個集大成,小說對曹操形象的塑造,使曹操的奸臣形象活靈活現,深入人心。
那麼,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是什麼呢?這主要是由民族矛盾之間引起的。從宋代到元代這幾百年里,我們漢民族屢遭外族的殘酷壓迫和統治,使得漢族人民不得不奮起反抗。而這種反抗體現在文藝作品中,當屬「人心思漢」的三國作品最為流行,而劉備、諸葛亮的蜀國政權打的旗號就是「匡扶漢室」。所以,就出現了醜化曹操,而神話劉備、諸葛亮的歷史現象。
而我們今人讀史,不能被《三國演義》的小說給限制了,需要客觀的對歷史人物給予評價,進行學習。曹操終其一生,雖三分天下有其二,但是終生未稱帝,未廢漢自立,而保留了他漢臣的名分,如此氣魄胸襟,怎能不堪當英雄?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