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這麼重要的憑證,都有什麼特殊含義?
印章,取信之物也。在我國古代早已廣而用之。印章,亦稱圖章,用作印於文件上表示鑒定或簽署的文具,一般印章都會先沾上顏料再印上,有些是印於蠟或火漆上、信封上的蠟印。製作材質有金屬、木頭、石頭、玉石等。從古代留下來的這些印章看,不同的印章其含義也大相徑庭。
收藏周刊記者 曾貴真/整理
「牢羊司寇」銅印
戰國
通高1.5厘米、長1.5厘米、寬1.5厘米
印章的起源大約可追溯到周代。印章蓋印後為正體文字,不管是陰文還是陽文的印章,其文字都必須刻成反體的,這一點與印刷的原理十分相似。
郢爰印戳
戰國 楚 (前475-前221年)
長1.7厘米、寬1.7厘米
傳安徽省壽縣出土
「石洛侯印」金印
漢 西漢 (前206 - 8年)
高1.8厘米,邊長2.4厘米
傳山東省日照市出土。漢官印,龜紐,白文篆書「石洛侯印」四字。《漢官舊儀》卷上:「丞相、列侯、將軍金印,紫煱綬,中二千石、二千石銀印青煱綬,皆龜鈕。」此印當是實用之印,為漢武帝時期官印之標準器。《史記-建元以來王子侯年表》「石洛侯,城陽頃王子。元獰元年四月戊寅封,侯劉敬元年。」索隱「石洛侯敢」。年表中說石洛侯名劉敬,索隱中說名劉敢,所記有矛盾。疑是敬、敢字形相近,有誤。《漢書·王子侯表》無石洛侯,有原洛侯敢,注「城陽頃王子,(元鼎)元年四月戊寅封,二十六年,征和三年,坐殺人棄市。」由此可知,《史記》索隱中的「石洛侯敢」,當為《漢書》中的「原洛侯敢」。原洛侯為石洛侯之誤。故《史記》索隱記石洛侯敢是正確的。此印印文行筆略帶秦篆的圓轉之勢,結體方中帶圓,印文書法精湛,為漢印中之精品。
「齊鐵官印」封泥
漢 西漢
殘長2.5厘米
中國古代在封緘公文或書信時,在竹簡外再加一檢(即刻有橫向木木槽的木片),用繩索將檢捆縛起來,在槽內捺上一塊濕泥將繩結蓋住,再用印章在泥上打出印文稱作「封泥」或「泥封」、「藝泥」。「齊鐵官印」4字為篆書,是西漢初年齊國經營鐵業、自設鐵官的印信。
「滇王之印」金印
漢 西漢
高1.8厘米、邊長2.3厘米、重89.5克
雲南晉寧石寨山出土。此印為金質,蛇鈕,印鈕與印身為分鑄後焊接而成,印面鑿刻篆書「滇王之印」4字。
《史記·西南夷列傳》記載,公元前109年,滇王降漢,漢武帝在滇國地區設置益州郡,賜滇王王印,使其繼續統領滇民。金印的出土,證實了這一歷史事實。有學者認為,漢代諸侯王印及文職官印之印文均為鑄成,只有部分軍職官印因急於封拜而有鑿文的。此金印印文為鑿制,是由於西漢政府為封賜降漢的滇王而倉促製成的緣故。也有學者認為,金印印文分為鑿制和鑄制,在制度上並沒有任何抵觸,在技術上也不會有什麼困難。此金印用鑿文,可能是原來鑄文的金印不能用來隨葬,滇王需要代代相傳,所以只能用仿製品。
「漢匈奴歸義親漢長」銅印
漢 東漢
高2.9厘米、印面每邊長2.3厘米
青海省大通縣上孫家寨出土。此印為駝鈕,印面篆文陰刻「漢匈奴歸義親漢長」8字,是東漢中央政府賜給匈奴族首領的官印,其中「歸義」是漢政府給予其統轄的周邊民族首領的一種封號。此印為東漢中央政府贈給匈奴族首領的官印。印文形式承自西漢宜帝以來傳統,在贈給少數民族首領的官印之首,署「漢」字,下為民族名,並在民族名的前後加上「歸義」等封號,又常以駝鈕作為這種印的基本鈕式。漢代匈奴的主體並沒有到達青海,但有一支起源於甘肅張掖一帶的匈奴別部「盧水胡」,在東漢時已越過祁連山和青海東部湟中一帶的月氏胡與羌人雜處。此印所稱的匈奴,即指盧水胡而言。
「冠軍將軍印」青銅印、
「高城侯印」青銅印、
「懷州刺史印」青銅印
南北朝 北魏
印面均長3.5厘米,寬3厘米
河北景縣封氏墓群出土。這3方印是北魏人封磨奴的官爵印章。2方印為龜鈕,1方印為環鈕,印文均為篆書。
勃海封氏是西晉以來的士族。在十六國前燕、南燕、後燕政權皆有人任高職。北魏有封玄之參與司馬國璠、溫楷謀亂將要被殺,家族受牽連應一同被殺,北魏道武帝拓跋珪準備赦免封玄之一個兒子,封玄之決定保全弟之子封磨奴,封磨奴於是獲生。以後封磨奴被賜爵富城子,官至冠軍將軍、懷州刺史,封磨奴的高城侯爵位為《魏書》未記。
「夔州防禦使符」銅印
大順永昌元年(1644)
通高10.6厘米、長10.3厘米、寬6厘米
李自成大順政權官印,傳1936年山東恩縣出土。長方形,橢圓形長柄。印面鐫刻陽文篆書「夔州防禦使符」六字,周有邊欄。印背右刻「夔州防禦使符」,左刻「永昌元年肆月 日遣」。印左側刻有編號:宇字陸佰肆號。李自成於1644年正月在西安建立大順政權,三月進入北京。《甲申傳信錄》卷五載「李闖既入,五日……改印日符、券、契、章,凡四等」,此信稱符,永昌元年四月造,無疑是在北京頒發的。夔州在四川東部,今奉節縣。防禦使為當時在各省要地設置的軍事長官。《甲申傳信錄》卷五記有:「劉明英山東恩縣人……四月初三日授偽職鐫州防禦使」。此印在恩縣發現,疑即是劉明英遺物。
「和碩醇親王寶」金印
清
通高12.2厘米、長11.6厘米、寬11.6厘米,重6800克
龜鈕,龍首龜身龍尾,方印,金質。印文為篆體中的「芝英篆」(即筆畫的起筆收筆處「開叉」),陽文滿漢文「和碩醇親王寶」。和碩代表爵位等級,此印為道光帝第七子奕譞於同治三年被賜以「加親王銜」時所鑄。其子載灃(攝政王)世襲親王。載灃子溥儀即宣統皇帝。此印為溥儀弟溥任先生所捐,具有較重要的歷史價值。
「河東南路兵馬都總管印」青銅印
宋 金
長、寬均為7厘米
此印印鈕為長方形,上刻「上」字,右側有陰刻漢字「大定十二年十月」,左側陰刻漢字「少府監造」。其正面印文為漢字篆體陽文:「河東南路兵馬都總管印」。此印為河東南路兵馬都總管的官印。大定十二年即公元1172年,是此印的鑄造時間。「少府監造」的刻文說明了此印為官府監製。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77/node1756342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