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關羽被捧上神壇的真正原因
說起關羽,大家腦海中蹦出的第一個詞語是啥?是不是「武聖」?可你知道他為何會被尊為武聖嗎?其實這主要是歷代的封建帝王為了籠絡人心,維護皇族統治而刻意樹立的一個道德標杆。
歷史上的關羽並非是武功蓋世的超人,他最突出的特點是終於異性兄長劉備,所謂「稠人廣坐,侍立終日,隨先主周旋,不避艱險」。除此之外,他還是一位戰功卓著的名將,雖說沒有小說中描寫的那般過五關斬六將,但斬顏良是真實存在的。後來他敗曹仁,水淹七軍,于禁為降,計斬龐德,威震華夏。可惜的是最後由於剛愎自用,犯了勝利時驕傲的錯誤,從而大意失荊州被殺害。
由此可見歷史上關羽並非完人,那麼為何會受到民間的普遍尊奉呢?這恐怕要歸結其「仁義之氣」了。那麼他又是何時被神話的呢?
《全唐文》中收錄了唐德宗時期董侹的一篇《重修玉泉關廟記》,由此可知,中唐時期就已經有關廟,可見那時候關羽就已經被崇拜了。到了南宋時期,三國時期正統史觀由原來的魏帝蜀寇變成了蜀帝魏寇,而忠心輔佐劉備的關羽也隨著政治價值的提高,神話色彩更為的濃烈起來。
這種風氣一直延續到元朝,據《元史·祭祀志》中的記載,當時宮廷內做佛事時,常伴有「抬舁(yú)監壇漢關羽神轎」,就是說既有神轎,必有坐在轎內的關羽像。這是關羽神話之後載入正史的最早記錄,隨後《明史》也有同樣的記載。到了清朝,他們推崇關羽更是賣力,究其根本原因,大概與其立國有關。
清太祖努爾哈赤是個《三國演義》謎,從中學到了不少的兵法和韜略,在統一關外的戰爭中,他所率領的旗兵幾乎都是旗開得勝、馬到成功。為了神話自己,便把人為的勝利因素塗上了一層神秘的色彩,說是得到了關羽的神佑。公元1652年,敕封關羽為「忠義神武關聖大帝」;到了1760年,又改封為「忠義神勇關聖大帝」;公元1769年,敕封為「靈佑忠義神武關聖大帝」。至此,關羽被抬高到武聖的高度,所立的武廟也上升到與孔子的文廟所比肩的高度。
那麼有人說了既然關羽的「義」是封建統治者所吹捧出來的,那麼為何民間也奉行呢?
其實這主要是跟唐宋一直到明清時代的社會組織變化有關,《三國志·蜀書·關羽傳》記載關羽同劉備曾「寢則同床,恩若兄弟」,小說家據此就衍化出一系列的義舉,比如桃園三結義、千里走單騎、義釋曹孟德等等。
到了明清時期,城市無業遊民和幫工日益增多,為了增強謀事的力量,社會上開始出現了形形色色的幫會,這些幫會成員多來自五湖四海,很難用原先的血緣鄉里關係作為維繫的紐帶,進而轉用江湖義氣作為團聚的手段,稱兄道弟的異性兄弟多了,這就得通過結義的形式聚會在一起,也就是拉幫結派或者是秘密聚會的一種常見手段了。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77/node1756324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