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適耕莊(Sekinchan)適耕莊的成立追溯到1953年代,恰逢馬共擾亂時期,馬來亞進入緊急狀態,英政府為了取締共產黨,強制村民聚居生活,後來也就形成現有的墾殖A、B、C村和海口漁村。
適耕莊是個適合耕種的村莊。適耕莊最初的身份,其實是個沿海的稻植區,即今日的海口一帶。由於地理環境得天獨厚,不僅擁有成片寬闊的稻田,也是魚產豐富的漁港,要米有米,要魚得魚,因此有「魚米之鄉」之稱。
「漁米之鄉」適耕莊因田地適合耕種而得名,但早一輩適耕莊的居民,尤其是靠海一帶的潮州人都習慣叫它「紅毛港」。 早一輩靠海的潮州居民都習慣叫為「紅毛港」,因為英殖民時代有不少金髮碧眼的洋人在這裡出現。另一種傳說則是,早在17或18世紀時,有紅毛人(可能是英國人又可能是荷蘭人)在這裡一帶種植亞答樹,目的是割取亞答子以釀製酒類,在丹容加弄雙溪加江內的釀酒廠就是證明。
至於福建人則叫「十六支」,那是因為適耕莊距離瓜雪剛好16英里而得此名。在馬來西亞,「支」即是指「哩」 。適耕莊的福建人都愛稱之為「16支」,久而久之,「16支」就成了適耕莊的另一個代號那個年代。
適耕莊的主要交通工具是順流而下的小型舢舨,一切的載運工作都通過水道,再從漁港登陸。當時的適耕莊市區,就集中在海口店鋪區附近,即目前海口潮州會館舊址的地段。
目前,適耕莊總人口約兩萬多人。華裔占60%,馬來人有30%,剩下的便是印度人和其他種族,經濟以農業和捕魚為主。華裔擁有有四千七百多英畝的田地,至於漁民就集中海口,共有三百多個拖網漁船。
新村特色-適耕莊適耕莊的村莊特色分為A、B、C村和海口漁村。從A村開始,共有200多戶人家,大部份華裔都是福建人,90%是農民。
A村可以借用「麻雀雖小但五臟俱全」來個比喻,A村被稻田和果園環繞,栽種許多蔬果包括芒果、桔子、辣椒、水翁、龍眼、火龍果等。
B村是適耕莊最大的村莊,幾乎是客家人和廣東人的地區,人口也最多,約有四百多戶人家。這裡的居民有務農也有經商,加上村裡有許多歷史悠久的老店,茶餐室、雜貨店也集中,所以,大街上人來人往,十分熱鬧。近年來B村的尾部已搖身一變成了豪華住宅區與村莊的住宅形成了強烈的對比。
C村規模較小,卻是稻農聚居的地方,保守估計具有350戶人家,福建人居多。
C村和B村之間的市區,是適耕莊商業重地和活動中心,除了商店,各類社團、政黨、鄉團等會所都會集中在此。
步入海口漁村時,又是另一新面貌。耳邊都會聽見超過90%的居民說的都是潮州話。不要驚訝,這也是此魚村的另一番特色。如果您在海口住上兩三個月,你也會變成潮州人。村民大多都是潮州人,以捕魚為業。一般漁民都在清晨四五點出海,直到下午5時才陸續歸來,帶回來許多新鮮的魚蝦。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77/node1754134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