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上3大未解之謎, 第1個至今無法定論, 第3個暴露人心險惡
自古君王將相家,從來都充滿著刀光劍影,往往在無聲無息之中就隱藏著血肉紛飛的危險。而因為權謀的交織,導致很多史書也未能將事件按照最初真相給記載下來,從而產生了諸多的歷史未解之謎。
今天,我們就盤點一下中國歷史的三大未解之謎。
第一謎,周公為什麼沒有取代周成王?
西周時期,周武王駕崩,太子成王年紀尚小,關於周公作為叔父如何處理當時朝中政治局面的這一問題,一直是眾說紛紜。
《史記·周本紀》記載,由於天下剛剛穩定,成王還在少年時期,周公只是「夾輔」或「相」成王,「攝(代為)行政」,並沒有篡奪王位的意思。
而《孟子·萬章》的記載說得更為詳細,「周公爾有天下」。
然而有些史料中記載,周公的所作所為卻不是這樣的。《荀子·儒效》和《淮南子·記論訓》都說,周公想要奪取天下。清代王念孫《讀書雜誌》解釋說,周公想要得到天子的皇位。
《尚書·大誥》中的「王」把文王稱為「寧王」,也稱作「寧考」。「考」,是對已故父親的稱呼。文王的兒子是周公,文王的孫子是成王,所以只有周公才能稱文王為「考。」據上述條件可知,身居王位的周公的確自稱為王。
為什麼周公會僭位稱自己為王呢?根據《尚書·金》的記載,周公曾對太公、召公說:「我不管理國家,我沒有辦法告慰我的先王。」
眾所周知,武王死後,國家還未統一東方,這就有待於讓自己的子嗣完成統一大業。由於成王尚年少,不能擔負起這個重任。周公經過深思熟慮,覺得如果自己不稱王,則各諸侯就會造反,先王的統一大業將毀於一旦,自己死後無法向先王交待。
但是,有些史料對此還有另一種說法,《荀子·儒效》記載說,周公屏除成王而繼接武王來治理天下,這怎麼不是想篡位呢?《史記·燕召公世家》又記當時「召公疑之」,《魯周公世家》也記載周公對太公、召公解釋過這個問題。召公、太公都是賢明之人,如果當時周公安分守己,怎麼都懷疑他呢?特別是管叔、蔡叔他們都害怕周公的所作所為對於成王會有很大的威脅。
關於周公究竟是為了周王朝的江山社稷而正大光明的代為執政,還是因為耍盡手段要篡權奪位而沒有得逞,至今還是未解之謎。
第二謎,究竟是誰製造了「梃擊之案」?
明朝萬曆末期至天啟初年,發生了轟動朝野的梃擊案,萬曆帝於10歲時即位,到萬曆四十八年(公元1620年)去世,在位49年,在他在位時,「梃擊之案」發生。
萬曆帝非常寵愛鄭貴妃,也十分寵愛鄭貴妃所生的兒子朱常洵。這本來都是小事,但皇帝的偏愛卻逐漸發展成為令朝廷上下不安的大問題,因為按照傳統,冊立太子應遵循立長或立嫡的原則,而鄭貴妃之子不是長子,按道理是不能被立為太子的。
萬曆帝明神宗沒有嫡子,而恭妃王氏所生長子朱常洛又一直受冷遇。萬曆皇帝一直拖延著,遲遲不冊立太子,他還表示要把三個兒子同日封王,以示自己同等視之。由於大臣們的一再催促,萬曆二十九年(公元1601年)十月,神宗才正式冊立朱常洛為太子,朱常洵則被封為福王。萬曆四十三年(公元1615年)五月,發生了梃擊案,梃擊的目標直指太子。
明朝萬曆四十三年(公元1615年)五月初四日,有一個名叫張差的男子,手持木梃,闖入太子朱常洛居住的慈慶宮,逢人便打,擊傷守門官員多人,一直打到殿前的房檐下。多虧內官(宮中小臣)朝本用反應比較快,將持棍男子抓獲,宮內才平靜下來。這就是著名的「梃擊之案」。
後人重新研究此案時,都認為是鄭貴妃主使了此事。近來卻有人提出了異議,認為在鄭貴妃與太子雙方已經明確對立的情況下,鄭貴妃不可能做出這種事來。這樣會讓大家明顯地把矛頭指向自己,而如果鄭貴妃真想謀害太子的話,不會僅僅派一人持棍去闖防備森嚴的太子宮殿,因而得出的結論是:太子為鞏固自己的地位,自編自演了一出「苦肉計」,以便讓人們將懷疑的視線投向鄭貴妃,以便徹底將其剷除。只是因為皇帝的干預,太子才沒有得逞。
當然,這種說法也只是一家之言,到底「梃擊之案」是誰所為?現在還是個謎題。
第三謎,鄭成功猝死之謎
鄭成功是收復台灣的民族英雄,他驍勇善戰,令殖民者聞之喪膽。但鄭成功就在台灣收復後不久便去世了,年僅38歲。正值壯年,卻突然暴病而亡。但他的死亡也是疑點不斷。
關於鄭成功的死,同時代人如李光地、林時對、夏琳等人的筆記都很簡單,一般是說「傷風寒」,但一個正值壯年的人怎會輕易地被「風寒」奪去生命?
根據鄭成功臨終前的異常情況和當時鄭氏集團內部鬥爭的背景,有人認為鄭成功是被人投毒殺死的,這一說法目前最引人注目。此說主要的依據有:
第一,鄭成功死前的情狀與中毒後毒性發作的癥狀極似,另外,夏琳《閩海紀聞》中記載鄭成功臨終前都督洪秉誠調葯以進,成功將葯投之於地,然後成功「頓足扶膺,大呼而殂」。鄭成功大概察覺出有人謀害自己,但為時已晚。
第二,鄭氏集團內部暗藏著一些危險因素。生性暴烈的鄭成功,用法嚴峻,鄭氏部下,包括他的長輩親族因過被處以極刑者很多,眾將人心惶惶,其中很多人叛逃清庭,鄭氏集團內部關係極其緊張。伍遠賢所編《鄭成功傳說》一書中記述,清廷收買內奸刺殺鄭成功,因此,台灣島上一直有人企圖謀害鄭成功。
那麼,這起謀殺案的主謀究竟是誰呢?人們把懷疑的目光投到了鄭成功兄弟輩的鄭泰、鄭鳴駿、鄭襲等人的身上,特別是鄭泰。鄭泰長期操縱鄭氏集團的東西洋貿易,掌握財政大權,對鄭成功早存異心,對鄭成功出兵收復台灣曾極力反對。復台初期的鄭氏政權財政面臨困境,鄭泰卻暗地裡在日本存銀30多萬以備他用。
等到鄭成功去世,鄭泰等人迫不及待地偽造鄭成功的遺命對鄭經誅討,並抬出有野心但無才幹的鄭襲來承兄續統。最後,他們的陰謀被鄭經挫敗,鄭泰入獄而死,鄭鳴駿等率部眾攜親眷投清,據此分析,策劃謀害鄭成功的很可能就是鄭泰等人,而手段很可能就是在酒中下毒。他們早存奪權之心,還可能和清廷有勾結。
鄭成功究竟是病死還是死於謀殺?也許永遠是個解不開的謎了。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77/node1741053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