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史上十大未解之謎

中華五千年的文明過程中, 發生了太多太多迄今無法破解的未解之謎。 有一種說法認為九鼎是秦始皇喜愛的寶物, 被葬於秦始皇墓中了, 那麼真相究竟是怎樣的呢?十二銅人是秦始皇下令建造的, 也是秦始皇心愛的寶物。
中華五千年的文明過程中, 發生了太多太多迄今無法破解的未解之謎。 先請看歷史上這十大不可思議的未解之謎。
1 第一個是 「長明燈」不熄之謎
古墓在許多人的認知裡應該是一個完全被黑暗淹沒的幽冥空間, 裡面有危險的機關、神秘的棺槨和豐碩的陪葬品, 在小說裡面古墓甚至還會冒出僵屍。
大多數古墓被人發掘打開的時候確實是一片漆黑, 然而世界上卻有那麼一些古墓被打開後透著著幽幽的燭光。 長明燈, 在許多在帝王貴族等高規格的古墓中都能發現其身影, 雖然絕大多數長明燈被人發現的時候早已熄滅, 但是仍然有一些長明直至被人發現才熄滅
。
2 西周「九鼎」遺落何處
據《春秋左傳》記載, 夏朝初年, 夏王大禹劃分天下為九州, 令九州州牧貢獻青銅, 鑄造九鼎, 將全國九州的名山大川、奇異之物鐫刻於九鼎之身, 以一鼎象徵一州, 並將九鼎集中於夏王朝都城。 這樣, 九州就成為中國的代名詞。 九鼎成了王權至高無上、國家統一昌盛的象徵。
毫無疑問, 九鼎作為鎮國之寶, 確實存在過, 並曾經流傳兩千餘年。 但是, 九鼎是否仍然存在、存在何處, 至今仍是埋藏於眾多中國人心裡的一個謎???
3 秦始皇墓青銅劍千年不鏽之謎
1994年3月1日, 舉世聞名的「世界第八大奇跡」——秦始皇兵馬俑二號俑坑正式開始挖掘。 這是本世紀以來巨大的考古發現之一。 在二號俑坑內已出土有銅矛、銅弩機、銅鏃、殘劍等, 中還發現了一批青銅劍, 長度為86釐米, 劍身上共有八個棱面。 考古學家用遊標卡尺測量, 發現這八個棱面的誤差不足一根頭髮絲, 已經出土的19把青銅劍, 劍劍如此。 這批青銅劍內部組織緻密, 劍身光亮平滑, 刃部磨紋細膩,
紋理來去無交錯, 它們在黃土下沉睡了2000多年, 出土時然光亮如新, 鋒利無比。 科研人員測試後發現, 劍的表面有一層10微米厚的鉻鹽化合物。 這一發現立刻轟動了世界, 因為這種鉻鹽氧化處理方法, 只是近代才出現的先進工藝, 德國在1937年, 美國在1950年先後發明並申請了專利。 隨同秦始皇兵馬俑一起出土的一批青銅劍, 劍身竟光亮平滑, 刃部磨紋細膩, 地下沉睡兩千多年, 光亮如新, 鋒利無比。 經過科研人員檢測, 寶劍鋒面有一層鉻鹽化合物, 此為千年不鏽之故。 而鉻是一種稀有金屬, 熔點高達4000攝氏度, 提取甚為不易, 這青銅劍上又怎會有它呢?
4 戰國和氏璧下落何處
和氏璧, 流傳千年, 奇貨可居, 價值連城, 「完璧歸趙」更傳為千古佳話!和氏璧流向何方?眾說紛紜, 唯一肯定的是, 這塊寶玉尚在人間, 因能耐1300攝氏度高溫, 一般火無法焚化。 秦滅六國, 嬴政終獲至寶。 有人說, 秦王破和氏璧, 上雕「受命於天, 既受永昌」八字, 就是傳世玉璽, 歷經劉邦、王莽、司馬炎之手, 一直傳到後唐, 石敬瑭滅後唐, 後唐李從珂人玉共焚, 從此下落不明。 按理說, 真金不怕火煉, 石敬瑭應是得到寶物, 極有可能與石敬瑭陪葬;有人說, 和氏璧被作為陪葬品埋在秦陵, 並沒有作為傳國玉璽流傳於世。如果真是這樣,將來發覺秦陵地宮,和氏璧必將重見天日,我們還有機會一睹寶物風采。
5 秦始皇十二銅人下落何處
一種說法是,秦始皇極信方士道人之言。有一天,他在夢中遇到天象大變、昏暗無光,且鬼神作怪,驚恐不已。此時有道人前來指點迷津:只十二銅人,方可坐穩天下。秦始皇醒來之後就下令收繳兵器於咸陽,鑄成十二銅人。
另一種說法是,秦始皇統一全國之後始終憂慮和思考著如何才能使江上傳至萬世。於是,考慮收繳民間兵器。關於這一點,還流傳著一個故事:有一天秦始皇看錶演,當看到臺上殺氣騰騰的士兵之後日夜寢食難安。恰巧此時,臨洮農民送來一條消息,說是見到了12個巨人,秦始皇聽後,就假託天兆,藉助天意,下令收繳民間所有兵器於咸陽,鑄成了十二個銅人。
可惜的是,至今扔找不到十二銅人的蹤影,那麼它們去哪了呢?
6 《洛神賦》中的洛水女神到底是誰
有人推測,《洛神賦》描寫的是 曹丕 之妃——甄後。作為小叔子的曹植,竟然戀上了自己的嫂子。對於君臣而言,這是不忠;對於兄弟而言,這是不義。因此,曹植招來了文人們的罵聲一片。另外還有一種說法認為,洛神只是曹植塑造的一個形象,其美麗癡情但卻受人猜忌。曹植是想以此形象來抒發自己懷才不遇、遭人排擠、無力回天的境況。然而,事實的真相,怕是只能成為歷史懸疑了。
7 千古第一行書《蘭亭序》去了哪裡
書聖 王羲之 的巔峰之作《蘭亭序》,被譽為是千古第一行書,具有非常高的藝術價值。可惜已經失傳了千年,難免令人感到惋惜。
根據史書記載,唐太宗在遺詔中,曾明確要求《蘭亭序》作為陪葬,如此《蘭亭序》應該在昭陵之中。可是,在五代時期溫韜已經將昭陵挖掘一空,發現了王羲之的書法真跡,唯獨沒有提起《蘭亭序》。有人認為,《蘭亭序》應該還在昭陵,只是被藏在了比較隱蔽的地方,沒有被溫韜發現而已。還有一種說法認為,高宗和武后都對字畫情有獨鍾,《蘭亭序》很可能在乾陵,早前民間也有《蘭亭序》陪葬乾陵一說。真相究竟如何,相信終有一天會大白於天下。
8 ··一代女皇武則天為何要立無字碑
武則天 作為中國歷史上唯一的一位女 皇帝 ,她的一生都充滿了傳奇色彩。而其所立下的無字碑,更是給後人出了個難解之題。
對於無字之碑,可以說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各種說法 眾說紛紜 。有種說法是,武則天此舉是非常明智的,很有 自知之明 ,「是非功過」不必多言,留給後人去評說;也有人認為,武則天這是在誇耀自己,此舉是為了顯示自己的功高德重無法用文字來表明;還有說法認為,武則天並非不想寫,而是左右為難,由於死後要與高宗合葬,因此無論稱帝還是稱後都很難落筆,於是乾脆一字不提。無論出於何種原因,無字碑給後人留下的,都是一抹趣談。
9 明朝《永樂大典》正本下落何處
《永樂大典》是上千古奇書。據說有三千人參與編纂,歷時三年,全書兩萬兩千卷,明成祖甚是滿意,親自作序賜名。令人遺憾的是,自《永樂大典》問世,直到明末清初,正本去向成為謎團。一種說法認為,明英宗將此書殉葬於永陵,明朝有殉葬書籍傳統,從明英宗酷愛大典來看,極有可能被做陪葬;另一種說法認為,正本毀於明亡之際,文淵閣失火,正本可能毀於一旦。由於史籍沒有記載正本去向,要弄清正本到底所在,看來只能藉助考古發現。
另一種說法認為,正本毀於明亡之際,文淵閣失火,正本可能毀於一旦。
10 太平天國寶藏在哪裡??
1864年7月19日,曾國荃率兵攻下太平天國的老巢天京(金陵),民間盛傳曾國荃把太平天國的金庫搬到了湘鄉老家。後來,朝廷也在追究這個事情,曾國藩不得不在奏摺裡說:「歷年以來,中外紛傳洪逆之富,金銀如海、百貨充盈。臣亦嘗與曾國荃論及城破之日查封賊庫,所得財物,多則進奉戶部,少則留充軍餉,酌濟難民。乃十六日克復以後捕殺三日,不遑他顧,偽宮賊宮一炬成灰。逮二十日查詢,則並無所謂賊庫者……克復老巢,而全無貨財,實出微臣意料之外,亦為從來罕聞之事。
相信很多人都聽說過太平天國寶藏一事,天京失陷,全軍覆沒,大批珠寶從此人間蒸發。從此之後也有不少人一直在尋找其下落,但至今仍未發現一點蛛絲馬跡。
並沒有作為傳國玉璽流傳於世。如果真是這樣,將來發覺秦陵地宮,和氏璧必將重見天日,我們還有機會一睹寶物風采。
5 秦始皇十二銅人下落何處
一種說法是,秦始皇極信方士道人之言。有一天,他在夢中遇到天象大變、昏暗無光,且鬼神作怪,驚恐不已。此時有道人前來指點迷津:只十二銅人,方可坐穩天下。秦始皇醒來之後就下令收繳兵器於咸陽,鑄成十二銅人。
另一種說法是,秦始皇統一全國之後始終憂慮和思考著如何才能使江上傳至萬世。於是,考慮收繳民間兵器。關於這一點,還流傳著一個故事:有一天秦始皇看錶演,當看到臺上殺氣騰騰的士兵之後日夜寢食難安。恰巧此時,臨洮農民送來一條消息,說是見到了12個巨人,秦始皇聽後,就假託天兆,藉助天意,下令收繳民間所有兵器於咸陽,鑄成了十二個銅人。
可惜的是,至今扔找不到十二銅人的蹤影,那麼它們去哪了呢?
6 《洛神賦》中的洛水女神到底是誰
有人推測,《洛神賦》描寫的是 曹丕 之妃——甄後。作為小叔子的曹植,竟然戀上了自己的嫂子。對於君臣而言,這是不忠;對於兄弟而言,這是不義。因此,曹植招來了文人們的罵聲一片。另外還有一種說法認為,洛神只是曹植塑造的一個形象,其美麗癡情但卻受人猜忌。曹植是想以此形象來抒發自己懷才不遇、遭人排擠、無力回天的境況。然而,事實的真相,怕是只能成為歷史懸疑了。
7 千古第一行書《蘭亭序》去了哪裡
書聖 王羲之 的巔峰之作《蘭亭序》,被譽為是千古第一行書,具有非常高的藝術價值。可惜已經失傳了千年,難免令人感到惋惜。
根據史書記載,唐太宗在遺詔中,曾明確要求《蘭亭序》作為陪葬,如此《蘭亭序》應該在昭陵之中。可是,在五代時期溫韜已經將昭陵挖掘一空,發現了王羲之的書法真跡,唯獨沒有提起《蘭亭序》。有人認為,《蘭亭序》應該還在昭陵,只是被藏在了比較隱蔽的地方,沒有被溫韜發現而已。還有一種說法認為,高宗和武后都對字畫情有獨鍾,《蘭亭序》很可能在乾陵,早前民間也有《蘭亭序》陪葬乾陵一說。真相究竟如何,相信終有一天會大白於天下。
8 ··一代女皇武則天為何要立無字碑
武則天 作為中國歷史上唯一的一位女 皇帝 ,她的一生都充滿了傳奇色彩。而其所立下的無字碑,更是給後人出了個難解之題。
對於無字之碑,可以說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各種說法 眾說紛紜 。有種說法是,武則天此舉是非常明智的,很有 自知之明 ,「是非功過」不必多言,留給後人去評說;也有人認為,武則天這是在誇耀自己,此舉是為了顯示自己的功高德重無法用文字來表明;還有說法認為,武則天並非不想寫,而是左右為難,由於死後要與高宗合葬,因此無論稱帝還是稱後都很難落筆,於是乾脆一字不提。無論出於何種原因,無字碑給後人留下的,都是一抹趣談。
9 明朝《永樂大典》正本下落何處
《永樂大典》是上千古奇書。據說有三千人參與編纂,歷時三年,全書兩萬兩千卷,明成祖甚是滿意,親自作序賜名。令人遺憾的是,自《永樂大典》問世,直到明末清初,正本去向成為謎團。一種說法認為,明英宗將此書殉葬於永陵,明朝有殉葬書籍傳統,從明英宗酷愛大典來看,極有可能被做陪葬;另一種說法認為,正本毀於明亡之際,文淵閣失火,正本可能毀於一旦。由於史籍沒有記載正本去向,要弄清正本到底所在,看來只能藉助考古發現。
另一種說法認為,正本毀於明亡之際,文淵閣失火,正本可能毀於一旦。
10 太平天國寶藏在哪裡??
1864年7月19日,曾國荃率兵攻下太平天國的老巢天京(金陵),民間盛傳曾國荃把太平天國的金庫搬到了湘鄉老家。後來,朝廷也在追究這個事情,曾國藩不得不在奏摺裡說:「歷年以來,中外紛傳洪逆之富,金銀如海、百貨充盈。臣亦嘗與曾國荃論及城破之日查封賊庫,所得財物,多則進奉戶部,少則留充軍餉,酌濟難民。乃十六日克復以後捕殺三日,不遑他顧,偽宮賊宮一炬成灰。逮二十日查詢,則並無所謂賊庫者……克復老巢,而全無貨財,實出微臣意料之外,亦為從來罕聞之事。
相信很多人都聽說過太平天國寶藏一事,天京失陷,全軍覆沒,大批珠寶從此人間蒸發。從此之後也有不少人一直在尋找其下落,但至今仍未發現一點蛛絲馬跡。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77/node1713696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