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縷玉衣之謎:可令死者可長生不老?

Liverpo ...| 2017-11-12| 檢舉

金縷玉衣之謎:可令死者可長生不老?

 

 

 

 

 

希望長生不老、靈魂不滅是古代皇帝一生中的一件大事, 尋找長生不老藥、喝甘露、煉丹丸等等, 一切的目的都是為了長生, 這種求生的慾望也寄託在死後的裹屍衣上, 這就出現了漢代特有的玉衣。

金縷玉衣什麼樣?它是如何製成的?是否真的可以使寒屍不腐?這一切的謎團在考古工作者的潛心研究下都解開了。

玉衣的真面目顯露

金縷玉衣也叫「玉匣」、「玉押」, 是漢代皇帝和高級貴族死時穿用的殮服,

 

外觀和人體形狀相同。 漢代人認為玉是「山嶽精英」, 將金玉置於人的九竅, 人的精氣不會外泄, 就能使屍骨不腐, 可求來世再生, 所以用於喪葬的玉器在漢玉中佔有重要的地位。

玉衣的起源, 可以追溯到東周時的「綴玉面幕」、「綴玉衣服」, 到三國時曹丕下詔禁用玉衣, 共流行了四百年。

金縷玉衣是漢代規格最高的喪葬殮服, 大致出現在西漢文景時期。 其他貴族則使用銀、銅線綴編稱為「銀縷玉衣」、「銅縷玉衣」。 當時人們十分迷信玉能夠保持屍骨不朽, 更把玉作為一種高貴的禮器和身份的象徵。

 

一套完整的玉衣, 由頭罩、上身、袖子、手套、褲筒和鞋六個部分組成, 全部由玉片拼成, 並用金絲加以編綴。 玉衣內頭部有玉眼蓋、鼻塞, 下腹部有生殖器罩盒和肛門塞。 周緣以紅色織物鎖邊, 褲筒處裹以鐵條鎖邊, 使其加固成型。 臉蓋上刻劃眼、鼻、嘴形, 胸背部寬闊, 臀腹部鼓突, 完全似人之體型。

到目前為止, 全國共發現玉衣二十餘件, 中山靖王劉勝及其妻竇綰墓中出土的兩件金縷玉衣是其中年代最早、做工最精美的。

古代皇帝尋找長生不老藥、喝甘露、煉丹丸等等, 一切的目的都是為了長生, 這種求生的慾望也寄託在死後的裹屍衣上,

 

這就出現了漢代特有的玉衣。 玉衣什麼樣?它是如何製成的?是否真的可以使寒屍不腐?這一切的謎團在考古工作者的潛心研究下都解開了。

中山靖王墓

玉衣是漢代皇帝、諸侯王和高等貴族死後特有的一種鹼服, 史書中稱「玉匣」、「玉押」, 但它的形狀究竟是什麼樣的, 叢漢代以後就無人知曉了。

1968年考古工作者在河北滿城縣的一座小山丘上, 發現了西漢中山靖王和他的妻子竇給的墓在劉勝和竇給棺內的屍體位置上, 分散著許多小玉片。

經過考古工作者的精心修整和研究, 終於復原出兩套完整的玉衣, 使我們第一次看到了史書中記載的玉衣的真面目, 從面解開了這個千古之謎。

這兩套玉衣的外觀和人體的形狀一樣,

 

分為頭部、上衣、褲筒、手套和鞋五大部分, 各部分都由許多長方形、三角形、梯形、圓形等玉片組成, 玉片上有許多小的鑽孔, 玉片之間用纖細的金絲加以編綴, 所以又稱為「金縷玉衣」。

玉衣是怎樣製作的?

如此精美的玉衣, 在2000多年前的西漢時代是如何製作出來的?確實讓我們現代人琢磨不透。 玉衣的製作是一個非常複雜的過程, 所用的玉料要經過開料、鋸片、磨光及鑽孔等。

每一玉片的大小和形狀都必須經過精心的設汁和細緻的加工。 據測定, 玉片上有些鋸縫僅0.3毫米, 鑽孔直徑僅1毫米, 工藝繁難與精密程度之高令人驚訝。 整個玉衣製作過程所花費的人力和物力是相當驚人的, 據推算, 漢代製作一件玉衣。

 

約需一名玉工費十餘年的功夫。

玉衣是怎樣製作的?

漢代皇帝用玉衣作為殮服, 可謂費盡心機。 但結果適得其反, 由於金縷玉衣價格昂貴, 往往招來更多的盜墓賊, 以致漢代帝陵都被盔掘一空。 盜掘者取出金縷玉衣加以焚燒, 屍骨也一併化為灰燼。

金縷玉衣玉片

有鑑於此, 西元222年, 魏文帝曹丕下令禁止使用玉衣, 從此玉衣便在歷史上銷聲匿跡了。 有幸躲過故盜命運的那些諸侯墓葬, 屍骨早已化為一捧泥土, 卻為我們留下子這梢美絕倫的玉衣。 讓我們面對玉衣, 去讚歎2000多年以前工匠們的高超技藝。

劉勝穿的玉衣形體肥大, 頭部的臉蓋上刻劃出眼、鼻和嘴的形狀, 腹部和臀部突鼓, 褲筒製成腿部的樣子頗似人體。

 

竇涫的玉衣比較短小, 沒有做出腹部和臀部的形狀, 可能是出於對女性形體造型的避諱。 劉勝玉衣全長1.88米, 由2498片玉片組成, 用於編綴的金絲約重1100克。

能夠長生不老?

完整的玉衣是西漢武帝時才出現的, 那麼再早的玉衣是什麼樣子的呢?據一些學者的研究, 漢代的玉衣是由先秦時期的「綴玉面飾」演變而來的。 所謂「綴玉面飾」, 就是將做成眉、眼、鼻、口形狀的玉石片, 按一定形狀排列, 輾附在織物上, 再覆蓋在死者面部。 這種綴玉面飾就是漢代玉衣的雛形。

最早的綴玉面飾出現在河南三門峽市西周晚期的虢國墓地中。 戰國時期, 輾玉面飾成為一種頗為流行的喪葬禮俗。 漢武帝以前的諸侯王墓中尚未發現完整的金縷玉衣, 但出土有金縷五面罩、玉帽、玉手套和玉鞋,這是綴玉面飾向玉衣的過渡形式。

穿上真的能夠長生不老?

目前發現的漢代玉衣有20多套,除金縷玉衣外,還有銀縷玉衣、銅縷玉衣和絲縷玉衣,編綴玉衣材料的不同,代表著身份的不同。

據漢代文獻記載,漢代皇帝死後使用金縷玉衣,諸侯王、公主等使用銀縷玉衣,大貴人、長公主使用銅縷玉衣。但中山王劉勝是漢景帝劉啟的兒子,漢武帝劉徹的庶兄,按規定他只能以諸侯王的身份著銀縷玉衣,為什麼卻越級穿金縷玉衣呢?

有專家認為,玉衣等級的嚴格規定,是在東漢時期才形成的,因為在東漢時期的諸侯墓中就再沒出土過金縷玉衣。還有專家認為,死後能穿金縷玉衣的諸侯王都深受皇帝的器重,他們能著金縷玉衣下葬,也是皇帝對他們的一種恩賜。

身為諸侯王的劉勝都能穿如此華貴的金縷玉衣,那貴為天子的皇帝玉衣是什麼樣子的呢?史書記載,漢武帝的玉衣玉片上雕刻著蚊龍、鸞風、龜麟等紋飾,被稱為「蚊龍玉匣」,在玉衣片上雕刻花紋,想必除了加強裝飾效果,有華貴之感外,還要體現皇帝的高貴身份。因為沒有考古發現的實物作為證據,漢代皇帝的玉衣對我們來說還是一個未解之謎。

東漢時期,除皇帝外,任何人使用金縷玉衣都是大逆不道的,地方豪強違法使用玉衣也被視為僭越行為,要受到嚴厲的懲罰。

漢桓帝時,冀州官吏趙忠在埋葬他的父親時,私自使用仿造的玉衣,被人上告後,以僭越的罪名,將其父的墓掘開,陳屍於棺外。趙忠一家也被監禁起來。

為什麼漢代人喜歡用玉衣做殮服呢? 這與當時人的迷信思想有關,在漢代,人們深信玉能使屍體不朽,玉塞九竅,可以便人氣長存。

所謂九竅就是指兩眼、兩鼻孔、兩耳孔、嘴、生殖器和肛門。出土的玉衣經常就搭配有用玉做成的眼蓋、鼻塞、耳塞、口含、罩生殖器的小盒和肛門塞。

其中最講究的是要用玉蟬作口含,因為古人認為蟬只飲露水而不吃東西,是一種清高狷潔的昆蟲。人死後,其靈魂離開屍體,正如蟬從殼中蛻變出來時一樣,所以古人以蟬為含的寓意可能在此。

還有的學者認為,漢人用玉蟬作口含,是受這種昆蟲迴圈生活的啟發,從蟬蛻轉生而領悟再生,因此就給死者含蟬寓暫死之意,希望死者能夠復活和再生。

但出土有金縷五面罩、玉帽、玉手套和玉鞋,這是綴玉面飾向玉衣的過渡形式。

穿上真的能夠長生不老?

目前發現的漢代玉衣有20多套,除金縷玉衣外,還有銀縷玉衣、銅縷玉衣和絲縷玉衣,編綴玉衣材料的不同,代表著身份的不同。

據漢代文獻記載,漢代皇帝死後使用金縷玉衣,諸侯王、公主等使用銀縷玉衣,大貴人、長公主使用銅縷玉衣。但中山王劉勝是漢景帝劉啟的兒子,漢武帝劉徹的庶兄,按規定他只能以諸侯王的身份著銀縷玉衣,為什麼卻越級穿金縷玉衣呢?

有專家認為,玉衣等級的嚴格規定,是在東漢時期才形成的,因為在東漢時期的諸侯墓中就再沒出土過金縷玉衣。還有專家認為,死後能穿金縷玉衣的諸侯王都深受皇帝的器重,他們能著金縷玉衣下葬,也是皇帝對他們的一種恩賜。

身為諸侯王的劉勝都能穿如此華貴的金縷玉衣,那貴為天子的皇帝玉衣是什麼樣子的呢?史書記載,漢武帝的玉衣玉片上雕刻著蚊龍、鸞風、龜麟等紋飾,被稱為「蚊龍玉匣」,在玉衣片上雕刻花紋,想必除了加強裝飾效果,有華貴之感外,還要體現皇帝的高貴身份。因為沒有考古發現的實物作為證據,漢代皇帝的玉衣對我們來說還是一個未解之謎。

東漢時期,除皇帝外,任何人使用金縷玉衣都是大逆不道的,地方豪強違法使用玉衣也被視為僭越行為,要受到嚴厲的懲罰。

漢桓帝時,冀州官吏趙忠在埋葬他的父親時,私自使用仿造的玉衣,被人上告後,以僭越的罪名,將其父的墓掘開,陳屍於棺外。趙忠一家也被監禁起來。

為什麼漢代人喜歡用玉衣做殮服呢? 這與當時人的迷信思想有關,在漢代,人們深信玉能使屍體不朽,玉塞九竅,可以便人氣長存。

所謂九竅就是指兩眼、兩鼻孔、兩耳孔、嘴、生殖器和肛門。出土的玉衣經常就搭配有用玉做成的眼蓋、鼻塞、耳塞、口含、罩生殖器的小盒和肛門塞。

其中最講究的是要用玉蟬作口含,因為古人認為蟬只飲露水而不吃東西,是一種清高狷潔的昆蟲。人死後,其靈魂離開屍體,正如蟬從殼中蛻變出來時一樣,所以古人以蟬為含的寓意可能在此。

還有的學者認為,漢人用玉蟬作口含,是受這種昆蟲迴圈生活的啟發,從蟬蛻轉生而領悟再生,因此就給死者含蟬寓暫死之意,希望死者能夠復活和再生。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77/node1711431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