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才是三國打仗時使用的武器,偃月刀、方天戟都弱爆了!
這才是三國時兩軍交戰使用的武器,偃月刀、方天戟都是虛構!
在烽火連天的三國時代,兵器工業有了突飛猛進的發展,現謹參照《中國通史》簡要敘述,歡迎批評指正。
三國時代還出現了一些對兵器發展作出卓越的貢獻的傑出人物,如天才發明家馬均,「長於巧思」的諸葛亮和著名工匠蒲元。
一、刀劍
三國的冶煉技術獲得了長足發展,冷兵器的質量有很大的改進。當時的鍛造技術已相當高。諸葛亮令巧匠蒲元造刀三千口,「以竹筒密納鐵珠滿中,舉刀斷之,應手虛落,若剃水芻,稱絕當世,因曰神刀」(《諸葛亮集》卷四引《諸葛亮別傳》)。曹操作「百辟刀」(《曹操集·百辟刀令》)乃百鍊精鋼,能「陸斬犀革,水斷龍舟」(曹植《寶刀賦》),鋒利無比。孫權「作千口劍、萬口刀……皆是南鋼越炭作之。」(《太平御覽》卷三四三引陶弘景《刀劍錄》)。北齊綦母懷文藉此基礎造出「宿鐵刀」,「其法燒生鐵精以重柔挺,數宿則成剛。以柔鐵為刀脊,浴以五牲之溺,淬以五牲之脂,斬甲過三十札」(《北齊書·方技傳》)。
二、鎧甲
三國以來,鐵鎧甲數量質量均有提高。首先是門類增多。曹植《先帝賜臣鎧表》言及黑光鎧、明光鎧、兩當鎧、馬鎧等等。鎧甲的防護部位日益增大。三國初的馬鎧,由面簾、雞頸、當胸、馬身甲、搭後、寄生、鞍蹬(《中國軍事史》第一卷《兵器)第二章)構成,形制相當完備,除四足外,全身其餘部分均在鎧甲的防護之中。鎧甲的堅硬度增強。受此影響劉宋時官造「諸葛亮筩袖鎧帽」,「二十五石弩射之不能入」(《宋書·殷孝祖傳》)。此鎧是否沿用諸葛亮「五折剛鎧」(《諸葛亮集》卷二《作剛鎧教》)的製法,已難知其詳。但由此可知三國的鎧甲製造已然達到爐火純清的地步。
三、 拋射兵器
三國時期,拋射兵器也獲得顯著的發展。諸葛亮「損益連弩,謂之元戎,以鐵為矢,矢長八寸,一弩十矢俱發」(《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注引《魏氏春秋》)。「矢長八寸」指的是箭鏈長度,「十矢俱發」指齊射而非連發。只有齊射,才能構成密集火力,對敵騎兵部隊大量殺傷。1964年成都鄲縣出土蜀漢景耀四年(261)制弩機一張,機上銘文註明開弓拉力為「十石,」據考定為諸葛亮連弩弩機。「十石」之力,合今五百三十四點六市斤,非一般人力所能開弓。連弩有如此勁力,開弓不易,若單發顯然大大慢於一般弩箭的發射速度。按漢代「六石」弩射程為二百六十米,「十石」弩當射得更遠,這就提高了弓弩抗禦騎兵的能力。諸葛亮連弩已是機巧非凡,而魏馬鈞見之,日:「巧則巧矣,未盡善也』,並說改進之「可令加五倍」(《三國志·魏志·方技傳》裴松之補註)。晉宋時稱穿透力極強的弓弩為「萬鈞神弩」。其構思多半受到諸葛亮和馬均的啟發。
曹操善用「發石車」。官渡之戰,曹軍堅守營壘,「紹為高櫓,起土山,射營中,營中皆蒙楯,眾大懼。太祖乃為發石車,擊紹樓,皆破,紹眾號曰霹靂車」(《三國志·魏志·袁紹傳》)。馬鈞研究發石車並加以改進,「欲作一輪,縣大石數十,以機鼓輪為常,則以斷縣石飛擊敵城,使首尾電至。嘗試以車輪縣瓴甓數十,飛之數百步矣」(《三國志·魏志·方技傳》裴松之補註)。馬鈞對發石車的改進進一步提高了拋射兵器的威力,但未獲統治者採納。這其實是非常可惜的。
四、攻城器械
諸葛亮就是三國時該器械的設計專家,蜀軍圍陳倉,「起雲梯衝車以臨城,(郝)昭於是以火箭逆射其雲梯,梯燃,梯上人皆燒死。昭又以繩連石磨壓其衝車,衝車折」 (《三國志·魏志·明帝紀》注引《魏略》)。東晉以後,攻城器械以此為藍本已發展得相當複雜。劉裕伐南燕,「於是張綱為裕造衝車,覆以版屋,蒙之以皮,並設諸奇巧,城上火石弓矢無所施用;又為飛樓、懸梯、木幔之屬,遙臨城上」(《晉書·慕容超載記》)。晉軍利用這些器械攻城,一戰而克。可以說,三國的技術發展為南北朝的大規模「高技術」戰爭奠定了堅實基礎。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77/node1703691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