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前的「萬元戶」相當於現在多少錢?
近三十年來, 中國社會急速變化, 一些名詞出現, 又瞬間成為歷史名詞。 這其中, 「萬元戶」應該包含了不少人的記憶。 資料發現, 「萬元戶」這個詞是在20世紀70年代末產生的。
那個年代萬元戶是個相當了得的人家。 那時候米價0.14元, 肉價0.95元, 走親戚送禮2元左右, 壓歲錢0.1-0.2元, 1萬元可以買很多東西了。 不過, 隨著近三十年通貨膨脹的侵蝕, 「萬元戶」只得成為歷史概念, 那麼現在多少財富才相當於以前的「萬元戶」?來自北京師範大學教授鐘偉的一篇權威學術研究報告, 答案是「255萬」!
雖然中國30年來CPI平均不過4.8%, 表像上沒有嚴重的通貨膨脹, 但各口徑貨幣供應量的極速增長, 仍然使貨幣當局巧妙地、不知不覺地取走了居民財富的大部分, 這種進程就是所謂的「貨幣化」。 1980年代初, 中國曾經流行過一個詞彙, 叫做「萬元戶」, 這些當年作為先富裕起來代名詞的「萬元戶」, 經過30年的中國金融洗禮, 其財富的可能膨脹和縮水狀況如何?我們分別選取1981、1991、2001和2007年這四個時點來考察,
看看貨幣可能的變遷途徑。
第一種:從居民家庭人均收入看, 上述四個時點分別為:500元、1700元、6800元和13800元。 因此「萬元財富」要跟得上人均貨幣收入增長, 30年前的一萬元, 大體和現在的27-28萬元相當。 從業人員的貨幣工資, 在過去的30年間, 每10年增長約3-4倍, 這實質上就意味著儲蓄起來的1萬元必然隨之貶損。 或者說, 1981年的1萬元, 大約相當於當時職工13年的工資, 或者家庭人均20年的收入, 按照目前工資或收入水準來推算, 當年1萬元應該大體相當於現在的27萬-28萬元的水準。
第二種, 從居民人均儲蓄看, 上述四個時點居民儲蓄總額分別為:523億、9200億、7.4萬億和17.3萬億, 考慮人口變化之後的人均儲蓄為52元、800元、5900元和1.3萬元。
這樣算來, 1981年的「萬元財富」相當於當時人均儲蓄的200倍, 折算到現在差不多是255萬元。
從上面兩種很粗糙的計算看, 「萬元財富」經不起時間的折磨大幅度縮水, 那麼以1981年為定基, 四個時點的CPI指數分別為100、199、390、440, 當年的1萬元到現在也就僅僅4.4萬元而已。 假定當年的「萬元戶」採取五年定期儲蓄不斷滾動定存, 即便考慮到保值貼補, 當年存入銀行的1萬元今天充其量也難超過10萬元。 結論顯而易見:過去30年, 錢本身的確隨著時間的推移非常「不值錢」了!
雖然中國30年來CPI平均不過4.8%, 表像上沒有嚴重的通貨膨脹, 但各口徑貨幣供應量的極速增長, 仍然使貨幣當局巧妙地、不知不覺地取走了居民財富的大部分, 這種進程就是所謂的「貨幣化」。
一國貨幣化程度以及相關影響的研究, 在國際上興盛於1960年代到1980年代初期, 以後顯著降溫。 國內的先驅研究則是易綱在2001-2003年完成的, 易綱測定了當時中國的經濟改革、貨幣化進程、匯率變動、貨幣化和價格變動的關係。 為了便利起見, 我們不妨把事情說得更直白一些。
過去30年, 中國貨幣化進程的一個維度是貨幣使用範圍的不斷擴大。 在1980年代初期, 可能只有柴米油鹽等生活必需品才用得著錢, 並且還得有票證配給, 才能派得上用途。 當時的教育、住房、醫療等基本上是公費的。 隨著經濟社會改革的不斷深化, 上述領域大體都貨幣化了, 上學貴、看病貴、商品房更貴。 貨幣使用範圍的擴大, 本身就要求貨幣當局發行更多的貨幣,
原來「高福利、低工資」的勞動報酬結構, 也逐漸向以貨幣收入為主、以社會保障為輔的結構傾斜了。
經過次貸危機的衝擊, 中國經濟似乎被寬鬆的貨幣供給和同樣難以遏制的工業規模膨脹所籠罩, 經濟運行類似於被過度潤滑的車輪, 快速向前。 但是很遺憾, 勞動力要素分配在GDP中的占比、職工貨幣收入的增長以及收入分配的相對不合理都已難以掩飾。 無論如何, 職工收入增長趕不上發鈔增長的步伐。
中國極速的貨幣化進程帶來了許多幸運的事情, 一是貨幣化能夠使得財力實際上向政府集中, 不利於持有銀行儲蓄或中長期國債, 這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收入分配惡化的問題。 二是貨幣化能夠使得銀行體系的總資產不斷膨脹,
不良資產的化解, 很大程度上得益於資產規模的擴張, 然後才是治理結構的改善。
經濟金融運行的有趣之處就在於, 這往往是政府和私人部門之間你有政策, 我有對策的博弈過程。 就1980年代的萬元戶而言, 如果他沉湎於消費, 在當時購入還十分希罕的彩電、冰箱和磁帶錄影機, 那麼到今天這些資產的殘值接近於零;如果他前瞻於保值, 在當時購入黃金並持有至今, 我記得1980年代金價每克大約60-70元, 目前大約270元, 增值不到5倍;如果他當時買入大米並假定大米可長期不變質, 那麼30年間,每公斤大米的價格已從約0.5元上升到約3.5元。即便選擇儲蓄或者國債,在貨幣化的侵蝕下,30年來幣值仍然會被消蝕2/3。
中國極速的貨幣化進程雖然已經持續了30年,但很難想像它還能再持續30年,金融體系的過度銀行化以及投資在經濟增長中過於顯赫的地位,都可能使技術創新遲緩、結構調整不暢、收入分配改革難以得到真正關注。更令人關注的是,地方政府、企業甚至居民都已經在三十多年的切身體會中,注意到了運用「長期金融負債」去對抗甚至去利用快速貨幣化,其基本理念無非就是今日之財不是財,明日之債不是債。
那麼30年間,每公斤大米的價格已從約0.5元上升到約3.5元。即便選擇儲蓄或者國債,在貨幣化的侵蝕下,30年來幣值仍然會被消蝕2/3。
中國極速的貨幣化進程雖然已經持續了30年,但很難想像它還能再持續30年,金融體系的過度銀行化以及投資在經濟增長中過於顯赫的地位,都可能使技術創新遲緩、結構調整不暢、收入分配改革難以得到真正關注。更令人關注的是,地方政府、企業甚至居民都已經在三十多年的切身體會中,注意到了運用「長期金融負債」去對抗甚至去利用快速貨幣化,其基本理念無非就是今日之財不是財,明日之債不是債。
快速擴張不利於銀行維持穩健的資本充足率, 但卻在很大程度上稀釋甚至掩蓋了銀行體系的不良資產問題, 周小川曾指出, 在2003年之前, 銀行體系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77/node1684019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