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安門廣場罕見老照片:你見過老北京城被拆除以前的樣子嗎
民國元年(1912年)大清門改名為「中華門」, 1959年擴建天安門廣場時拆除, 1976年在其遺址處修建了毛主席紀念堂。
拆除前, 從正陽門到中華門, 再到天安門, 一系列輕重不一的宮門和廣庭, 金色照耀的琉璃瓦頂, 一層又一層的起伏峋峙, 一直引導至太和殿頂。 這中間千步廊禦路的長度, 天安門前的寬度, 成為最大的空間處理。
從照片中, 我們依稀還可以看到天安門當時的地勢形貌, 長安街上左右兩邊的門也依然完好無損, 而新北京的建設始於天安門廣場, 建設伴隨著原有古建築的拆除。
起初的長安街寬度僅為15米。 為迎接建國1周年大會, 1952年8月, 北京市各界人民代表召開會議, 就關於拆除天安門兩側長安左門與長安右門的提案, 梁思成與眾多委員發生了激烈的爭論。
當時主張拆除者的理由是長安左右兩門妨礙了交通和遊行隊伍。 這場爭論的結果是長安街左右兩門經大會程式委員集體表決被拆除。
據當年的一份文案記載:「每年有幾十萬人民群眾雄壯的隊伍在這裡接受毛主席的檢閱, 但在沒被拆除之前, 它們在交通上妨礙了這樣重要的活動」。
當時梁思成就保護位於中軸線上天安門城樓兩側的長安左門與右門的建議被認為是「影響人民利益與首都建設」。
梁思成當場失聲痛哭。
清末民國時期的中華門(清朝時為大清門)遠景
清末民國時期的中華門(清朝時為大清門)近景
天安門成為現代意義上的廣場,起於1914年。而在此之前,天安門是一塊封閉的T形宮廷廣場,天安門前身叫承天門,落成於明永樂十五年(1417年),是明清兩朝舉辦重大慶典和向全國發布證令的重要場所,也代表著皇權至高無上的尊嚴。
1949年後,天安門廣場進一步成為新中國宣揚意識形態、舉辦大規模慶典、閱兵以及開展外交的重要場所。圖為1949年10月1日,參加開國大典的裝甲部隊。
圖為1959年10月10日,改造後的天安門廣場和長安街,與今天我們所看到的天安門廣場並無多大差距。
選自:國學第一網
天安門成為現代意義上的廣場,起於1914年。而在此之前,天安門是一塊封閉的T形宮廷廣場,天安門前身叫承天門,落成於明永樂十五年(1417年),是明清兩朝舉辦重大慶典和向全國發布證令的重要場所,也代表著皇權至高無上的尊嚴。
1949年後,天安門廣場進一步成為新中國宣揚意識形態、舉辦大規模慶典、閱兵以及開展外交的重要場所。圖為1949年10月1日,參加開國大典的裝甲部隊。
圖為1959年10月10日,改造後的天安門廣場和長安街,與今天我們所看到的天安門廣場並無多大差距。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77/node1682859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