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慈禧的權力在清朝末期沒人可以動搖?
清朝末年慈溪太后垂簾聽政四十餘年, 成為中國政治最高的主宰者, 權力無人可以撼動, 直到去世都牢牢地掌握著權力。 我想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首先, 這得益於慈禧太后的個人能力。 不管我們是否喜歡她, 一個不可否認的事實是, 她的確擁有較強的政治能力。 慈禧太后的文化素養是比較高的, 這為她掌握政權提供了基礎。 在中國歷史上, 試圖臨朝的太后不止一個, 但是有些人由於自身的文化素質不高,
並不能有所作為。
比如在同治年間, 慈安太后和慈禧太后共同聽政, 但是慈安太后的個人文化素養顯然無法和慈溪相提並論。 我們知道中國古代的文言文都是沒有標點的, 全靠閱讀者的斷句。 而慈安太后不會斷句, 她根本看不懂大臣們所上的奏摺。 她如何能夠和慈溪相抗衡呢?慈禧太后的政治能力也不可小覷。 早在咸豐皇帝還活著的時候, 她就已經參與到朝政之中,
經過了這些歷練, 使得慈溪的政治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在此後數十年的政治鬥爭中, 慈禧太后的鬥爭策略和鬥爭技巧都在與日俱增。
其次, 慈禧太后的臨朝是代表了皇權的。 清朝是中國歷史上中央集權空前加強的朝代, 也是皇權空前強大的朝代。 在清朝, 沒有任何力量可以對抗皇權。 無論是軍機處還是內閣, 都只是皇帝的秘書而已, 其許可權和前朝的丞相是無法比擬的,
根本形不成對皇權的抗衡和制約。 而清朝後期, 地方的許可權雖說有所擴大, 但是地方也沒有能夠形成對抗中央的權威。 所以, 曾國藩在鏟平太平天國之後, 根本不敢動非分之想。
再次, 清朝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專制王朝了, 經過了此前歷代王朝的灌輸, 忠君思想深入人心, 反對慈溪就意味著是不忠, 任何和慈溪對抗的人都可以被她扣上不忠的罪名從而受到人們的唾棄。
第四, 當然皇帝本人和太后之間不能沒有矛盾, 皇帝都想自己乾綱獨斷。 但是, 同治皇帝作為慈溪的兒子, 自幼被母親嚴格管教, 他雖然對母親有不滿的地方, 但不會從根本上反對母親。 而光緒皇帝作為一個傀儡天子, 根本沒有對抗慈溪的資本。 戊戌政變的時候, 慈溪輕而易舉地就把他囚禁起來。
也正因為這樣, 慈溪才能掌握最高權力長達四十餘年。
慈禧的手段, 不僅在內宮, 也在外朝。 在對待曾國藩, 李鴻章, 左宗棠等漢人大臣方面, 慈禧同樣有制衡術。
本來曾國藩是李鴻章的老師, 按理說李鴻章應該是曾國藩一派的人, 可是在慈禧領導下的清廷政策就是以淮制湘, 挑起湘軍和淮軍的矛盾, 太平天國的最後,
天京圍城戰中, 湘軍領袖曾國荃玩命的攻城就是為了防止淮軍搶了自己的功勞。
在太平天國覆滅以後, 擁有三十萬精兵強將的曾國藩事實上已經有了造反的籌碼, 被俘虜的李秀成也是這麼勸他的, 這個時候, 李鴻章得淮軍就成了制衡湘軍的最重要的力量, 兩支軍隊互相制衡保持了平衡。 太平天國一滅亡, 慈禧就迅速的把曾國藩調為直隸總督, 直隸總督地位高於兩江總督,
可是這樣讓曾國藩遠離了自己的根據地, 一招明升暗降讓曾國藩失去了造反的資本。 後來天津教案, 在明知道誰去誰倒楣的情況下, 依然派曾國藩去處理此事, 讓曾國藩一生的名聲毀於一旦。
對待李鴻章也一樣, 甲午戰爭中國戰敗, 不僅是軍備問題, 政治問題才是決定因素。 甲午戰爭並不是日本與中國的戰爭, 而是日本與李鴻章北洋系的戰爭。 朝廷對北洋艦隊處處掣肘, 以翁同龢為首的戶部不給發軍餉, 說要來支援的南洋艦隊遲遲不到。 最終導致了北洋系一敗塗地。
這樣的情況慈禧不可能不知道, 李鴻章當時權勢熏天, 慈禧希望用一場失敗來削弱李鴻章, 她還要用李鴻章, 不能將他下獄治罪, 一場戰敗來削弱他是再好不過的了。慈禧的朝廷就輕易的將政治鬥爭的考量置於國家利益之上了。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77/node1665198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