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故宮鎮館之寶真的是翠玉白菜嗎

| 2017-09-21| 檢舉

台北故宮鎮館之寶真的是翠玉白菜嗎

[導讀]翠玉白菜是原置於紫禁城的永和宮,永和宮為光緒皇帝妃子瑾妃的寢宮。這件翠玉白菜,本來就是巧奪天工,價值連城的寶物,可為什麼在台北故宮,連鎮館之寶都稱

翠玉白菜是原置於紫禁城的永和宮,永和宮為光緒皇帝妃子瑾妃的寢宮。這件翠玉白菜,本來就是巧奪天工,價值連城的寶物,可為什麼在台北故宮,連鎮館之寶都稱不上了呢?其原因就是台北故宮裡有更好的寶物。

上世紀三十年代,日寇進逼華北,為了保護清宮所藏的歷代珍寶,國民政府下令南遷文物,分五批將19557箱文物從北平遷往南京,後又轉至西南大後方妥為安置。1945年日本投降,這些文物都被運回了南京,然而很快又趕上了國共內戰。1948年淮海戰役之後,國民黨形勢危急,倉促之間挑選精品文物共3824箱,分三批運抵台灣。遷台文物的數量雖然不多,但是品質一流,堪稱清代民國兩朝收藏之精粹。1965年,國立故宮博物院的新館舍在台北外雙溪興建完成,用於展示遷台文物,這就是今天我們所知的台北故宮。

台北故宮

有一種說法,認為北京故宮的寶物都被運到了台北,只剩下了一個空殼子,這是個錯誤的觀念,因為以館藏文物數量而言,北京故宮有一百多萬件,遠多於台北的近七十萬件。不過以國寶級文物的數量和質量而言,兩岸故宮的水平基本上在伯仲之間。

去台北故宮參觀了幾次之後,我發現一個問題,就是普通觀眾對台北故宮的認識頗有偏差,大家把翠玉白菜和肉形石這種東西當成國寶,排大長隊參觀。卻對真正有價值的東西所知甚少,這次去台灣恰逢2015年是故宮博物院建院九十周年,台北故宮舉辦了「典範與流傳-范寬及其傳派」特展,並展覽了故宮真正的天字第一號國寶《溪山行旅圖》,同期,北京故宮也舉辦了「石渠寶笈特展」,與《溪山行旅圖》堪稱雙壁的《清明上河圖》以及《伯遠帖》等重量級展品展出,為一時兩岸文化盛事。藉此機會,我覺得應該寫一點東西以正視聽。

 

翠玉白菜

翠玉白菜排不上號

關於台北故宮,很多去過的朋友都知道,有「鎮館三寶」最值得一看,分別是毛公鼎、肉形石和翠玉白菜。這是一個典型的以訛傳訛,因為要論台北故宮的鎮館之寶,毛公鼎或許可以入選,但是往下再數兩百件,恐怕也輪不到翠玉白菜和肉形石。

翠玉白菜是清朝晚期的工藝品,尺寸很小,長只有18.7厘米,是棵「小白菜」。材料用的是雲南緬甸一帶的綠玉,色澤青白,寓意「清清白白」,菜上有螽斯蝗蟲兩隻蟲子,寓意多子多孫。這本是個插件,白菜幫子插在一個木托上,相傳是光緒瑾妃的陪嫁。清宮裡珍玩無數,以前從沒人特別關注過這棵白菜,在運送到台北的過程中還把一條蟲子腿給磕壞了,品相也說不上特別完整。然而它在台北故宮展出之後,聲名鵲起,因為它和真白菜的相似度太高了。其實清代有很多類似的珍玩,好比說河南博物院有象牙蘿蔔和象牙白菜,北京故宮有瓷器螃蟹,都和真的一樣,然而台灣人沒見過類似的東西,便以為翠玉白菜是天下無雙的珍寶。至於肉形石就更不值一提了,它才有5.7厘米高,只是一個帶有成層色條的類玉石而已,工匠在頂上染色打孔,造成類似紅燒肉的視覺效果。國寶的一個關鍵要素在於稀罕,翠玉白菜和肉形石都沒有什麼唯一性,特別是肉形石,基本上要多少就能做出多少來,在博物館展廳里擺上幾千個大大小小的肉形石,恐怕沒幾個觀眾還會認為那是寶貝。

翠玉白菜和肉形石的成功,基本上靠的就是「少見多怪」四個字。台灣的地陪導遊基本上都不是什麼專業人士,說不上信口開河也相差不遠了,他們說翠玉白菜和肉形石有多麼多麼好,恰好符合了中國人愛吃的性格,於是總是吸引大批人群觀看。故宮管理方面擔心人多擁擠出事,就把翠玉白菜和肉形石專門陳列,方便大批觀眾排隊觀看,結果讓觀眾們以為這果然是難得一見的國寶,其實根本不是。真正開心的是旁邊的餐館,高價推出翠玉白菜和肉形石這兩道菜,賺得盆滿缽盈。

 

翠玉白菜和肉形石能成名的另一個原因,在於台北故宮最頂級的國寶總是不展出,所以地陪根本不會備課,於是觀眾也就不知道。中國文物一般有幾大類:玉器、青銅器、瓷器、書畫,其中最難以展出的就是書畫。因為中國的書畫都是在紙或者絹上繪製的,所謂紙壽千年,就是說它們都是有壽命限制的,無法像玉器和青銅器那樣千秋萬代地保存下去,時間一長就會發黃髮黑,變得容易損壞。哪怕在展廳里也是一樣,因為光照本身就是威脅,光有波粒二象性,光子的照射就是對紙面的轟擊,時間長了損害明顯。

偏偏台北故宮最珍貴的文物里,十件能有七八件是書畫作品。這和中國的文化傳統有關,自古以來,中國的文人藝術就是要靠書畫來表現的。好比說晉代王羲之寫《蘭亭序》,唐代顏真卿寫《祭侄文稿》,宋代蘇東坡寫《寒食帖》,都是紙上的筆墨功夫。這三篇號稱天下三大行書,除了《蘭亭序》真跡早已失傳外,另外兩個都在台北故宮。歷朝皇室的收藏,向來都是以書畫為核心,當年國民政府遷台的時候,把能找到的晉唐宋元書畫作品都運到了台灣,歷朝名跡在台北匯聚一堂,皇皇然堪稱巨觀。北京故宮在解放之後,以國家之力收集了這麼多年,精品數量也未必能超過台北故宮多少。

不過書畫再多,也不能隨便展覽,只好一期又一期的輪流展示,展了一次的書畫作品就要休息好幾年避光,以期達到滿足觀眾和保護文物的雙重目的。於是民間就有了「台北故宮的展品三個月換一次,三十年才能看完」這樣一個說法,其實換的都是書畫,毛公鼎散氏盤這些不怕光的東西是一直在展出的。台北故宮書畫雖多,一年也只能展出來兩三幅名作,而且都是限展一個月左右,生怕光照多了國寶受不了。至於真正海內無雙古今鮮對的國寶,好比說溪山行旅圖和快雪時晴帖這樣有傳奇色彩的神品,那就真說不好什麼時候會展出了,十年不展也屬正常。2015年是故宮建院90周年,所以台北故宮從7月1日到9月29日會推出大型特展「典範與流傳――范寬及其傳派」,在此期間,多年未曾展出的溪山行旅圖真跡會露其真容,是兩岸文化界的一次盛事。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77/node1645671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