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討論古代皇帝的時候,常常會說到如下皇帝:秦始皇、漢武帝、唐太宗、宋太祖、崇禎、康熙……
有沒有看出來什麼?是的,同樣是皇帝,為什麼嬴政叫秦始皇,劉徹叫漢武帝;而李世民稱為唐太宗,趙匡胤稱宋太祖;朱由檢和玄燁卻叫分別是崇禎和康熙?
於和偉版秦始皇
這是一個關於皇帝稱呼的問題,上面列舉的分為三種,其中「太宗」「太祖」等帶「祖」「宗」的,是廟號。
皇帝死後,得建造一座廟來祭祀他。古人事死如事生,生前有稱呼,死後進廟也自然得有個比較尊稱,這個尊稱就是廟號。
廟號的起源,有的說最早起源於殷商。《史記·殷本紀》中有「褒帝太甲,稱太宗」、「帝太戊……稱中宗」等記載,故而有人認為廟號始於商朝。
達奇版紂王
也有學者認為起源於漢朝,西晉時期才正式形成制度。
廟號的依據很簡單,「祖有功,宗有德」這也很好理解,「祖」嘛,自然是第一人,一般而言是打天下的,開國當然有功;「宗」就是繼承者了,要治天下,自然要有德行。
清代的方苞撰在《諡法》中也說:「祖者始也,故宗無定數,祖一而已。」
陳寶國版漢武帝
有一點很重要,不是每個皇帝都有廟號。
兩漢四百年,有廟號的不過7個皇帝。分別是西漢四個:劉邦,廟號高祖;劉恆,廟號太宗;劉徹,廟號世宗;劉詢,廟號中宗;東漢三個:劉秀,廟號世祖;劉莊,廟號顯宗;劉炟,廟號肅宗。
有些皇帝,本來有廟號,但是因為無功無德,廟號就廢了,比如惠帝,元帝,成帝,哀帝,平帝都被劉秀廢了,和帝、安帝、順帝、桓帝,就被劉協撤了,原因無他,無功德,不宜稱宗。
黎明版劉邦
但是,到了唐朝時期,這個規則被打破了,但凡是個皇帝都有廟號。
清代有個人叫王鼎盛,他還諷刺過這個現象:自李唐始無代不稱宗,其濫斯極。除一祖之外,其餘諸帝,不問有功與否,莫不稱宗。
馬躍版李世民
另外,每個朝代只有一個「祖」的規矩也沒人遵守了,從老曹家開始。
曹丕的廟號是世祖,給老爹追個高祖也就算了,曹睿竟然又弄了個烈祖,曹家三祖,多諷刺。
難怪唐代的劉知幾說:「古者天子廟號,祖有功而宗有德……降及曹氏,祖名多濫。」清人顧炎武也批評:「稱祖之濫,始於曹魏之三祖」之議。
清朝也有這樣的,努爾哈赤為太祖,福臨為世祖,玄燁為聖祖等。聖祖,這名字真霸氣啊(手動摳鼻)。
康熙帝畫像
其實,一個皇帝可以有幾個廟號,比如朱棣,他的廟號本來是太宗,不過後來嘉靖做皇帝,為了給自己老爹一個位置,硬是把太宗升級為成祖;朱由檢甚至有毅宗、懷宗和思宗三個廟號。
說個有趣的。眾所周知,劉邦是漢高祖,其實他的廟號是太祖,諡號是高,嚴格來說沒有「漢高祖」這麼個稱謂,正確的說法應該是「太祖高皇帝」。
另外一些開國之主,比如隋文帝楊堅,是「高祖文皇帝」,曹丕是「世祖文皇帝」,司馬炎是「世祖武皇帝」,劉備是「烈祖昭烈帝」,孫權是「太祖大皇帝」等等。
王司徒稱曹操為「太祖武皇帝」
喜歡三國的應該知道,曹丕稱帝後,大臣提到曹操,就會說「我太祖武皇帝」,就是因為曹操死後諡曰「武」,廟號「太祖」。
至於為什麼稱呼朱由檢為「崇禎」,玄燁為「康熙」,是因為,明朝以前,皇帝的年號一般有好多個,用年號來稱呼不方便。到明清時期,皇帝一般都是一個年號用到死,故而朱元璋時期,可以稱「洪武」,朱由檢時期可以稱「崇禎」。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77/node1561554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