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遺失的四件寶貝,至今下落不明,兩件與秦始皇有關

光頭強| 2017-07-02| 檢舉

在清朝之前,幾乎在所有方面,中國一直處於世界的領先地位,創造了很多令世人驚嘆的奇蹟。因為歷史久遠,加上戰爭等原因,曾經很多備受追捧的寶貝,突然消失在歷史長河,至今下落不明。其中的四個寶貝的遺失,最令人惋惜,其中兩個與秦始皇有關。

一、華夏神器:九鼎

據記載,在大禹治水後,把天下分為九州,並用青銅鑄造了九鼎,並將全國的名山大川等鐫刻於九鼎之身,沒一鼎就代表一個州。從此之後,九州就成為中國的代名詞,以及王權至高無上、國家統一昌盛的象徵。

經歷了夏、商、周三朝後,九鼎被秦國得到,但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對九鼎的記載就消失了。據說,九鼎沉沒在泗水彭城,秦始皇出巡泗水彭城地方,曾派人潛水打撈,結果徒勞無功。但也有人說,秦始皇最後得到了九鼎,並作為陪葬品,埋到了秦始皇陵里。究竟九鼎有沒有在秦始皇的陵墓中,沒有人能確定,只能等到陵墓被打開的時候,才能揭曉答案。

二、傳國玉璽

春秋時期,楚國人卞和得到一塊璞玉,經過千辛萬苦,送到了楚文王手中,並剖開璞玉,得到了和氏璧,從此成為了楚國的國寶。後來,趙國被秦國所滅,和氏璧被秦始皇得到,並命李斯在上面篆刻了「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八個字,從此才有了傳國玉璽,它也成為歷代皇權的象徵。

秦朝滅亡後,傳國玉璽被劉邦得到,喜悅之情溢於言表。新朝王莽時期,玉璽被太后摔破了一角,王莽命人以黃金補上。隨著朝代的更迭,玉璽也易主了很多次,盡嘗坎坷流離之痛楚。唐末,天下大亂,群雄四起。唐天佑四年(907年),朱全忠廢唐哀帝,奪傳國璽,建後梁。十六年後,李存勖滅後梁,建後唐,傳國璽轉歸後唐。後來,石敬瑭引契丹軍至洛陽,末帝李從珂懷抱傳國璽登玄武樓自焚,傳國璽就此失蹤,再也沒有人見過它。

三、天下第一行書:《蘭亭序》

王羲之,東晉時期著名書法家,被後人譽為「書聖」,而《蘭亭序》,則是他一生最為最要的書法作品,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後來,唐太宗得到了《蘭亭序》,並愛不釋手,甚至每天枕著它睡覺。令人遺憾的是,從唐朝以後,《蘭亭序》的真跡就消失了,直到現在依然沒有找到。

關於《蘭亭序》的下落,有兩種觀點。一是,作為陪葬品,埋進了唐太宗的昭陵,唐末五代的軍閥溫韜盜了昭陵後,清單上並沒有《蘭亭序》,它很可能還在昭陵的一個角落,或者不小心被毀了。

二是,:唐太宗死時,並沒有提出要將《蘭亭集》隨葬,而是將《蘭亭序》交給了同樣喜愛傳世藝術品的兒子李治。唐高宗李治去世後,《蘭亭序》被帶入了乾陵,至今扔在乾陵里。曾經郭沫若建議挖掘乾陵,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因為《蘭亭序》。

四、曠世奇書:永樂大典

明成祖朱棣坐上皇位後,命人編纂了《永樂大典》,全書近4億字,它保存了14世紀以前中國歷史地理、文學藝術、哲學宗教和其他百科文獻,顯示了古代漢族文化的光輝成就,是一部集大成的曠世大典,是公認的「世界有史以來最大的百科全書」。

公元1557年,宮中發生大火,收藏在文淵閣的《永樂大典》正本差點被燒。之後,明世宗令人抄寫一本副本,正式抄繪,耗時六年之久,與正本完全一樣。明朝滅亡後,《永樂大典》的正本消失了,很可能藏於永陵。而副本也因各種原因流落到各地,甚至很多到了外國,希望有朝一日,《永樂大典》的正本能被發現,這是一筆極為重要的文化財富。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77/node1552777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