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在中國歷史上頗具爭議,有人說它是最好的時代,因為明朝人口超過6000萬,經濟總量也達到世界第一,有人說是最壞的時代,因明朝官僚腐敗、刑罰殘酷、貧富差距過大等。
對明朝兩種極端的評價與其統治者有直接關係,明朝17位皇帝,至少10位被認為「亦正亦邪」,他們都受到朱元璋治國理念的影響,因此明朝的爭議可以認為是始於朱元璋。今天我們就來聊聊朱元璋「邪」的一面——制定酷刑。
眾所周知,朱元璋出身寒苦,父母和長兄都因元朝殘暴的剝削而死,因此他從小就立誓殺盡天下貪官污吏,沒想到朱元璋後來還真做了皇帝,登基第二年他就開始整治官場,規定「凡官吏貪贓滿六十兩者,一律處死,決不寬待。 」朱元璋認為一刀斬了貪官不解恨,也起不到震懾作用,於是想到發明酷刑,如剝皮實草、貼加官等等。
「剝皮實草」很好理解,就是把貪官的皮剝掉,然後在皮囊內填充稻草和石灰,將其擺放在下任官員的公堂上,以警示繼任之者不要重蹈覆轍,第一位受此刑的是朱元璋的老部下,赫赫有名的開國大將朱亮祖,明朝在每個府、州、縣都設有執行此刑的「皮場亭」。
「貼加官」的名字源自中國古代戲曲,因為每場表演開場前,都有人扮演道教神仙"天地水"三官中的"天官",向觀眾展示"加官進祿"等吉祥祝辭的條幅,開場儀式也稱"跳加官",因為「跳加官」的表演者都戴面具,「貼加官」酷刑也可以理解為「帖面具」,不過這個面具變成了紙。
一張紙當然不能成為刑罰,但把薄紙蒙在臉上,再噴上水,這就可以要人命。「貼加官」的具體過程是先把人固定,用桑皮紙覆蓋在犯人臉上,行刑人對準犯人臉噴水,桑皮紙濕潤後緊貼貼犯人臉部,將空氣隔絕,如此累計覆蓋5層,犯人最終因無法呼吸而死。
被執行「貼加官」的人,身上完好,不會留下任何痕跡,明代主要用於懲治貪官,後來演變成審訊犯人的手段,由於桑皮紙緊貼面部,導致犯人呼息困難,一般人無法忍受此痛苦,於是便招供,如果拒不認罪,半個時辰內便會一命嗚呼。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77/node1552708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