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當觀看戰爭片,小編經常會看到這樣一個場面:很多戰俘被遠遠少於他們的敵人押往集中營或者地勢開闊的刑場,他們都沒有被捆綁,幾個士兵拿著機槍便把他們集體槍決。我每次都不禁在想,這麼多人,即使手無寸鐵面對幾個拿槍的敵人,等待他們的終究是死亡,為什麼不搏一搏呢?
我以為這樣的場面歷史上可能很少發生,只是很多導演的虛構罷了。但是翻閱史料才發現,這樣的場面無論是在東方還是在西方都大量存在。比如:1945年50萬日本人被蘇聯奴役到西伯利亞的時候,通常都是幾個蘇聯人押送上百上千的日本人,而且被俘虜的日本戰俘手裡槍都沒有卸掉。還有我們最難以忘記的南京大屠殺,日軍5萬人進城,國軍十萬之巨也無法抵抗日軍製造慘絕人寰的屠殺。這樣的例子實在太多,其實原因有三點:
第一:僥倖心理。一二戰時期,被俘虜的士兵大都有一種自欺欺人的心理,他們可能相信敵人們會遵守優待俘虜的《日內瓦公約》,但是世界大戰一旦發生,誰會管你怎麼對待戰俘呢(除了中國)?大多數俘虜會認為逃跑肯定死,反抗也會死,但是跟著大部隊走說不定只會去牢房,或者苦役,興許能活命。
我國優待日本俘虜
第二:缺少領導者。一個人,力量總是渺小的,缺少組織的、零散的個人,總人數再多,往往也難以做出反抗。如果大家能夠齊心協力,相互合作,制定計劃,那麼最差的結局也能拉敵人同歸於盡夠本。可是,俘虜中很難出現領導者,所謂槍打出頭鳥,根據囚徒博弈論,最先站出來的那個人一定會死,每個人都在盼望著有一個人能站出來帶領大家,可是又不希望是自己。
第三:求生意識差,恐懼。槍決時,戰俘們面對敵人重機槍等重型武器,已經沒有反抗的勇氣,心中充滿對死亡的恐懼,精神近乎崩潰,已經不相信自己能活下去,唯一能做的就是祈禱,解脫自己。而且,戰俘一般都是被誘騙去槍決的,根本就不知道要去槍決,沒有想要反抗。
戰俘種種心理因素以及外部環境的影響下,沒有勇氣去站出來反抗,能做的惟有服從,等待死亡,這是戰場上的一種常態。即使是已經知道戰俘為何不抵抗的我們,也難以克服人性的缺點,去反抗去鬥爭。惟願世界和平,沒有戰爭。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