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十三年(1735年),勞累一生的雍正帝駕崩,第四子弘曆繼位。雍正從康熙晚年的困境中接過大位,歷經十三年的艱苦改革,讓大清朝重新煥發了新氣象。

康熙去世的時候,大清國庫之中存銀僅為八百萬兩,而雍正去世時,大清的國庫存銀為六千萬兩,而這個數字在乾隆朝再一次被刷新。下面我們就來扒一扒乾隆朝之後,國庫的存銀情況。
清代中央財政結存最高的一年,是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據戶部銀庫黃冊統計,這一年的財務數據為:舊管,7466萬;新收,1811萬;開除,1095萬;實在,8182萬。
按舊管、新收、開除、實在這四個名目,合成「四柱」。四柱清冊為大清傳統會計法,創立於唐代,沿用至清末。用現代會計術語,四柱分別相當於期初結存、本期收入、本期支出與期末結存。
經過順治、康熙、雍正、乾隆四朝,一百多年的時間,好不容易攢下八千餘萬兩銀子,交出了一份漂亮的財報。誰能想想到,再過七十餘年,國庫里的實在銀兩竟比不上當初的零頭。且看是如何敗家的。
最大的敗家子,不是別人,正是乾隆皇帝自己。在他手上,固然取得了最高的實在存銀數,然而,到了嘉慶三年(1798年),只剩下一千九百萬。不過二十年,六千萬兩銀子沒了。錢都花到哪裡去了?
邊疆的戰事,名園的興造,外省的巡幸,諸凡所謂「盛世」必須的文治武功,處處皆要花錢。乾隆大膽施行「積極財政」,錢就是這樣給造沒了。
錢沒了,乾隆皇帝還挺安逸,自稱「十全老人」,以為曠古未有。其子嘉慶皇帝卻是一點也樂不起來,只能汲取教訓,穩健理財,不再追求虛頭巴腦的盛世風光,在他去世的時候總算扳回一局,卸任時留下二千七百萬兩。

繼位的道光皇帝,克承父志,崇儉去奢,勒緊褲腰帶過日子,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一度創造了三千三百萬兩的佳績,頗有恢復元氣的指望。
無奈,道光帝八字不濟,時運不佳,註定命不該富。陡然與國際接軌,遭遇了鴉片戰爭,軍費及賠款花費巨大,最終導致巨虧。道光三十年(1850年),國庫僅存銀八百萬兩。
然而,到了咸豐繼位的時候更慘,登基之初便與太平天國大開內戰,敵占區的賦稅收不上來,各地軍隊的費用卻不能少,於是,在咸豐三年(1853年)的時候,實在這一欄填的數字是1696897兩,創歷史新低。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77/node1511283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