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南洋血淚路】:近代中國人向東南亞移民史

中國人移民東南亞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漢代。從漢朝到明清時期,每當新老政權交替之時,不堪戰亂的百姓與沒落的權貴都會紛紛移居海外,東南亞因為易於到達而成為中國移民出國的首選之地。

東南亞與中國山水相連,自古以來便是東南沿海百姓移居海外的主要目的地。早在秦漢時期,即有海商進入東南亞的記載。唐宋時期,中國海商遍布東南亞沿海地區,人口往來頻繁。15世紀初,爪哇、蘇門答臘等地出現華人聚居區。明中後期,政府多次發布禁令限制出海,但由於海外貿易的興盛,前往東南亞的人口依然有增無減。然而,真正形成規模並影響至今的移民活動,則是近代以來稱為「下南洋」的移民潮。

南洋包括今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等東南亞11國。在中國文獻中,這一地區先後被稱為「南海」「西南海」「東西洋」,清代泛稱南洋,後沿用至20世紀中期。

英國、荷蘭殖民統治下的南洋,正處於加速開發過程中,對勞動力的需求量非常大.南洋諸國為吸引華工,先後推出一系列優惠政策,如馬來西亞聯邦最大的一個州——沙撈越州,在白色拉者(意即國王 )二世執政時期,就頒布過一個特別通告:給移民足夠的免費土地種植,政府提供臨時住屋安置移民;免費供給大米和食鹽一年;提供交通運輸工具,建立警察局保護華人安全,華人可永久居住在沙撈越等.這樣的政策對於中國國內流離失所、喪失土地的無業流民來說,具有強大的吸引力.很多人就是在這個時候,或攜妻帶子,或孤身一人,漂洋過海來到南洋.

從文化的角度看,中華民族是一個農耕民族.農耕民族的最大特點,就是喜歡固守一畝三分田,願意過「老婆孩子熱炕頭」的平靜生活.要做一個離家的遊子,要到新世界去努力與開拓,確實需要極大的勇氣.

華人歷史上幾次規模較大的「下南洋」,其起因、年代和大體情況如下:1、西漢末年,漢儒學者、軍政官員數千人逃往越南;2、南北朝時,五胡亂華,一批中原人士紛紛移居印度支那;3、唐朝後期,黃巢襲擊廣州時,廣東人爭相逃往東南亞;4、元滅南宋時,大批遺臣遺民也落難到此;5、明末清初,大量難民、被清兵打散的農民軍、抗清失敗的明軍餘部及明朝遺民,掀起了移民東南亞的高潮。明亡後,高、雷、廉三州總兵陳上川、副將陳安平等率領兵將家眷3000餘人、戰船50餘艘到達越南南部的湄公河三角洲,這塊地方因此被稱作「明鄉」。1659年,跟隨永曆帝流亡緬甸的官兵眷屬,有的逃亡暹羅 (今泰國),有的被安置在緬甸邊遠地方,今天緬甸北部的桂家與敏家都是這些官兵的後裔。

下南洋是中國近代史上最著名的三次人口遷徙之一。鴉片戰爭之前,下南洋經商謀生的華人就已有150萬之多;從19世紀60年代至20世紀初,西方國家在我國東南沿海招至東南亞的「契約華工」約200萬人;1922年至1939年間,從廈門等港口出洋的移民超過500萬……

「下南洋」是中國人走出國門的移民潮,其中充滿了辛酸與艱險。

首先是「違法」。移居海外在很長時期內是不被允許的。朝廷認為,遷居海外無異於「棄絕王化」,因此,不僅不給移民任何保護,而且對回國者嚴厲制裁。直到晚清,清政府才意識到海外華僑的經濟實力與商埠的重要性,於光緒三年(1877)任命當地華僑領袖胡璇澤為新加坡首任領事。光緒十九年(1893),清政府解除華僑海禁。進入民國,華人參與當地政治、經濟、教育事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其次是旅途的艱險。早期移民偷渡出洋,整日擔心官軍稽查與海盜行劫,海上風險難測,帆船時有傾覆的危險。近代出洋華工則幾乎與奴隸無異,飽受豬仔頭與豬仔館的虐待。華工被封禁在船艙內,條件惡劣,死亡率極高,販運華工的船隻被稱為「移動地獄」。自由移民者也經常遭到偷渡船主的訛詐與各色人等的刁難。

再次是登陸後,移民同樣面臨著兇險的環境。一方面,需要克服難以適應當地自然環境的問題;另一方面,還受到當地各種勢力的多重壓迫。殖民者急需華人參與地區開發,但又對華人迅速擴張的經濟實力和社會影響充滿擔憂,因而有意壓制華人,以致迫害、屠殺華人的事件時有發生,其中尤以印尼多次屠殺華人的事件最為慘烈。殖民勢力消退後,土著政權也延續了以往排華、限制華人的政策。一旦政局出現動盪,華人往往成為各種政治勢力發泄不滿的對象。

大量華人移居東南亞,不僅緩解了中國國內的人口壓力,也極大地推動了東南亞各國經濟的開發與發展。可以說,東南亞的近現代歷史是土著族群與華人共同書寫的。目前,華人作為東南亞各國本地族群的重要組成部分,已經得到所在國的認可與認同,但歷史與現實糾葛的陰影並未消失殆盡,華人問題的徹底解決仍需時日,這就需要華人社會自身的努力,同時,中國實力之強弱也與華人的命運息息相關。

「下南洋」分布的點面最為廣泛,傳統概念中主要指的是東南亞。據1935年中國太平洋學會調查顯示,因「經濟壓迫」而出洋者占69.95%。既有對未來充滿希望的人,也有在家鄉故土呆不下去的人;最後,勞力需求也是華人下南洋的原因。英、荷殖民統治下的南洋,正處於加速開發過程中,對勞動力的需求量非常大。南洋諸國為吸引華工,先後推出一系列優惠政策,也吸引了大批華工移民。據統計,從1860年到上世紀50年代初,大約有1500萬中國人到東南亞國家尋找機會。

這一次移民浪潮對東南亞產生了深遠影響。移民來自全國大部分省區,但福建、廣東人占絕對多數95%以上,大量華人在僑居國從事商業活動或是從事各項手工業,積極促進了當地的生產、生活以及經濟建設,又成為當地經濟開發的主力軍。而華人在改變所在國的經濟狀況的同時,很多人也徹底改變了自己與家族的命運。東南亞華人,先後出現了數以百計的百萬富翁、千萬富豪。與此同時在政治上的地位也越來越高。當然也有生活在社會底層的華裔平民。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77/node1510607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