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一生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成為了中華上下五千年忠臣的代表,儘管他有很多缺點,但在當時中國那個時代,需要忠臣典範,三國演義便把諸葛亮描寫的近乎完美。他犯了哪幾個致命的錯誤,導致了蜀國的速亡呢?
一,蜀國人才斷層
諸葛亮,事無巨細,必躬親之,沒有放權培養人才。劉備在世的時候,蜀國的人才可謂是明星陣容,武有關羽張飛趙雲馬超黃忠,文有諸葛亮龐統法正黃權。但劉備一死,老將相繼凋零,蜀國可用到人才真的屈指可數。最後留給一個政治能力薄弱的姜維。再加上後主劉禪昏庸無道,沒有人才強國的戰略思想,導致蜀國的速亡。
二,任人唯親
對於街亭這樣重要的戰略位置,卻派紙上談兵的馬謖拒敵。劉備生前多次提醒過諸葛亮,馬謖此人言過其實,一定不可重用他,但他卻並不在意劉備的話。
三,對內對外總是妥協
東和孫權,北拒曹操這一政策,幾十年不變。使得東吳得寸進尺,步步緊逼,最後奪取荊州殺死關羽。其次對部下矛盾妥協退讓,總是採取兩邊安撫的辦法。劉備稱漢中王時,拜馬超為左將軍,關羽不樂意,他採取的辦法竟然是派人去荊州拍關羽的馬屁。還有對魏延和楊儀的矛盾也是兩邊安撫,留下了日後魏延反叛的禍根。
四,六出祁山,空耗國力
諸葛亮在《後出師表》中說:「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故知臣伐魏,才弱敵強也。西蜀北伐,戰線太長,千里運糧,補給困難,國力、民力很快耗盡。一旦斷糧,不戰自退。可見,他自己也知道伐魏不可能成功。知道不可能成功,偏要去做。實際上,諸葛亮六出祁山,連年征戰,並沒有給蜀國人民帶來好處,蜀國地處偏遠,人口稀少,國力微弱。諸葛亮每次出兵北伐,都要徵集全國大部分兵力。
這些因素加在一起,使諸葛亮北伐最終以失敗告終!諸葛亮臥龍之才在謀算上確實出彩,但是在用人上實在一般。失去了劉備的主控大局和禮賢下士,諸葛亮即便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也只能事倍功半了。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77/node1486954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