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一名美軍普通士兵伯格達爾和一名阿富汗士兵一起離開駐地後遭到塔利班伏擊,同行的阿富汗士兵被殺,伯格達爾被俘。從此開始了他5年的俘虜生活。
在二戰時代,在一場戰爭中美軍可能被俘虜數千以上,一個士兵的性命其實並不重要,但在現代美軍被俘虜是很少見的事情,在2001年開始阿富汗戰爭以來,這麼多年裡,伯格達爾是唯一被俘的美國軍人。這意義就不一樣了。
在五年里美軍的幾次營救行動中,為了救這個「菜鳥」(他到阿富汗剛剛2個月),美軍付出了犧牲6名精銳士兵的代價,但仍然沒救出來。
最後美國無奈背棄了「不和恐怖分子談判」的原則,在2014年5月釋放了5名塔利班高層,在人質談判上可謂被塔利班占據了上風。
但最後也爆出新聞,這名美軍士兵其實很可能已經在被俘期間變節,有人看見他和塔利班友好相處,甚至被准許攜帶槍械。
實際上這並不是第一次美國在人質交換上被動,1960年,美國一架U2偵察機在蘇聯凌空拍照時被擊落,飛行員被俘,當時蘇聯領導人赫魯雪夫提出要美國人拿1957年在美國被俘的魯道夫。阿貝爾來交換,此人是克格勃上校,有當代王牌間諜之稱,當時的FBI認為阿貝爾最終會選擇同美國合作從而反對交換,而CIA則想把飛行員要回來,以便了解蘇聯人到底用什麼武器擊落了間諜飛機,最後甘迺迪總統親自拍板,同意了蘇聯的要求。
其實1:5的交換比例談不上誇張,2011年以色列用1027名巴勒斯塔囚犯,換回了被哈馬斯關押近5年的一名士兵,創下戰爭歷史上最懸殊的比例。
對西方國家的敵人來說,已經習慣了將西方戰俘看成是巨大政治價值的戰利品,用他們經常能換取到正常談判下美國和以色列不可能答應的條件。當然,這僅僅是士兵,記者,旅遊者的價值就相對來說較低了。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