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羽寧死不肯過烏江?可能他根本過不去!

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一說到項羽,人們的腦海里浮現出的都是一副偉岸形象,還伴著各種嘆息,各種影視劇也是對這名古代戰神大肆渲染。但是歷史終究是歷史,誰也無從考證史書的正確與否。

項羽

烏江自刎,一直是項羽的代名詞,千百年來被人稱為英雄為氣節而死的楷模,項羽這個形象也被世人無限放大,就算不了解歷史的人,也大都知道項羽這個人。千古留名,說的就是這樣的人。大家似乎都相信項羽是不肯過江東,到底是因為虞姬的死,還是無顏面對江東父老,還是翻身無望後心灰意冷而死呢?史學家爭論不休,但是項羽真的是自己不想過烏江麼?

項羽是一個面子至上,寧死不屈,為了名聲和尊嚴而不肯渡江逃走的人?其實仔細一想並不盡然,因為項羽並不是一個太愛面子的人。比如在鴻門宴之後,秦人僅僅是發了幾句牢騷,項羽就要了他的命,然後不顧當初立下的誓言,廢了聲稱要擁護的「義帝」,奪取天下。

項羽倘若名聲至上,那麼心也是夠黑,臉皮也是夠厚,有些地方實在稱不上英雄。

項羽和虞姬

在與田榮的戰爭中,彭越切斷了楚軍的糧草,短兵相接之時,古代戰爭難免漂櫓流血,但是就坑殺降卒這種事上,項羽也很難配得上英雄的稱號。

還有一件事,危急之時,項羽曾以煮了劉邦的父親劉太公來要挾劉邦,這樣的手段都能使出來,真的是要想成功必須先撕破臉。

《史記》和《項羽本紀》中都可以看出項羽的葬身地是在東城。而對於「烏江」,《項羽本紀》中也只是提到兩次而已,並沒有提到項羽是死在烏江。

那麼為何烏江亭長會見到項羽呢,秦漢時鄉村每十里設一亭,亭長是負責治安巡邏的,所以說項羽見到烏江亭長也不一定就是在烏江邊上,或許亭長是悠閒的走出十里路才看到了項羽呢。

最恰當的解釋應該是當時情況岌岌可危,項羽根本沒有條件過江東,而亭長的一番話也只是一份安慰罷了。更何況,項羽心知肚明,即使過了江東,哪怕是東山再起,可能還會被劉邦打敗一次,而且這種機率很大,所以還是安息吧!劉邦文有蕭何,武有張良、韓信,就是不缺人才,而且深受百姓愛戴,得到了很多擁護,天下統一隻是早晚的事。項羽即使過了江東必定會承受更多屈辱。

反觀項羽,項羽伐秦的時候,楚地父老曾經簞食壺漿送他渡江西去;但是項沒有做到善待江東父老,且暴虐嗜殺,江東子弟有很多葬身沙場,江東父老雖仍反對劉邦,但對於項羽的信心也絕對沒有那麼大了。種種原因,反倒讓項羽釋然了。

面對岌岌可危的形勢,項羽過江東的難度十分大,以項羽的人生經歷來看,如果能過他肯定就過了,但是就算他想過也幾乎不可能過去,而且過去了也沒好結果,不過就不過吧,還是留著時間作幾首詩吧,最後他選擇不折騰了,說了一些愧對江東父老這類的話,然後揮劍自刎。留下了一個經典的硬漢形象,這或許就是最好的結局了吧。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77/node1483178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