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漢諸葛亮到底該不該連年北伐? 原來諸葛亮一心致力於北伐的最根本原因是這樣!

林建宏| 2017-03-19| 檢舉

很多人討論諸葛亮當年到底應不應該連年北伐。

當時劉備死後,蜀國國力大衰,

連南中都發生叛亂,

諸葛亮親自出兵鎮壓。

後來用了幾年累積國力後,

諸葛亮展開六年的一連串北伐。

以當時蜀對魏的國力比較來看,可說是以短擊長,以弱抗強,不自量力。

結果諸葛亮的連年北伐,

最終並沒有取得相當好的戰果。

除了領地沒有擴增多少之外,

魏國雖然國力耗損,但也沒有受到致命的打擊。

而且最終諸葛亮還自己積勞成疾而死,

讓蜀國最後的棟樑就此傾頹。

因此也有不少人批評,

當初諸葛亮就不應該連年北伐,

可以固守蜀漢,以待天下有變,

也不用給蜀國這麼大壓力。

其實從事後諸葛的角度來看,

這當然也有道理。

可是諸葛亮決意出兵,

也是有他的理由的。

第一是魏國的曹操已經逝世,

而不世出的奇才諸葛亮終於有機會完全掌握政權,

這是一個好機會(相信諸葛亮也認為),

所謂自古無場外的狀元,

不試一試怎麼會知道?

第二是諸葛亮的外交策略也很成功,

在諸葛亮以其他派出的優秀外交官鄧芝等人的努力下,

蜀吳的關係更加緊密,聯合對魏出兵。

這一點又比劉備在世的時候更加對魏國有威脅性。

第三,諸葛亮代表的是劉備(荊州)軍團的最後一代,

這一代再凋零之後,下一世代或是益州人,大概就更不會再想問鼎中原了。

此外荊州來的人才密集度來是比較高的,

益州人本身一方面比較不想打,另一方面也可能比較不能打。

基於這些原因,

所以諸葛亮還是決定北伐。

其實不少次的北伐不少次的戰役,

都蠻有一回事的,感覺很有機會。

例如第一次北伐,如果一切順利,沒有在祁山失利的話,

涼州有可能會被蜀國給拿走。

而第四次北伐,甚至還讓追擊的大將張郃命喪於此,

可見諸葛亮領軍作戰的表現是不錯的,

連司馬懿都不敢正面與他對決。

史載諸葛亮的北伐,給曹魏方的關中地區帶來很大壓力,

可見北伐一事並非全然沒有機會。

可惜的是,

諸葛亮錯用馬謖,

讓第一次北伐功敗垂成。

而後來成功策動孟達對魏國謀反,

可惜被司馬懿急行軍給破了,

又是棋差一著。

最後第四次北伐,

本來把魏國殺得不要不要的,

突然後方傳來要求撤軍消息,

結果原來是豬隊友李嚴扯後腿假傳聖旨,

真的是不怕神對手,只怕豬隊友。

可憐辛苦的諸葛亮,終於在第五次北伐,

想打持久戰的時候,過勞死了。

諸葛亮這一死,可說讓魏國鬆一大口氣,

而且這口氣鬆太大,很快開始搞內鬥,

結果司馬懿把曹爽鬥倒,直接取代曹家天下。

後來的蔣琬、費禕,

也不願再北伐,

因為連奇才諸葛亮都不行了,

多次北伐魏國也已經有充分提防,

再攻應該也是難爭得多少利益。

所以只剩姜維一頭熱,但孤臣無力可回天啊。

有人說諸葛亮的北伐是耗損國力,苦了老百姓,

可是從歷史記載來看,

諸葛亮的北伐雖然動員不少人力,

但是北伐期間蜀國國力不減反增,

益州百姓不少都感念丞相治理的恩德。

只能說諸葛亮的內政能力實在太強了,

把小小蜀國弄得可以打得大魏國膽戰心驚,

實在是非常人所能。

可惜北伐大業終究非一人之力可成,

諸葛亮血肉之軀終於還是病倒了。

有人認為,如果諸葛亮多活幾年的話,

北伐其實還是挺有機會的,

畢竟曹家為了應付諸葛亮北伐,

大權都交給司馬懿,後面連魏國自己都開始亂了。

只能說『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為了不負劉備的託付只好以死力拚,

大概就是諸葛亮不斷北伐最根本的理由所在了

文章來源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77/node1453555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