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客家人為主體的國度,以客家話為國語,想不到客家人還有這一段歷史--

韓英倫| 2017-03-15| 檢舉

客家話又叫涯話、麥介話,新民話、客家方言、客方言、客語或土廣東話,和粵語、贛語、北方話、閩語、吳語、湘語並列為中國七大方言。

一般認為,客家話的底層是唐初的正音,至今,梅縣人仍稱客家話為唐音。粵方言則是秦朝正音,融合南楚古音而成;閩語則是晉朝正音,是融合甌閩古音而成;贛方言則是江淮古音融合而成。

按照《客家源流考》裡面的說法,客家人經過近千年的五次大遷徙,最終形成漢族的一個新民系,居住的大本營是贛南、閩西、粵北三角地區。但因戰亂和人口膨脹等原因,又有相當一部份又從這三地繼續遷往其他地區。

據統計,我國大陸客家人主要分布在廣東、江西、福建、四川、湖南、湖北、貴州、台灣、香港、澳門等地區,達 1500 萬以上。

1500 萬這個數字挺大的,卻不過只占漢族人口的1%!

然而,就是這1%所使用的客家話,在近代一度作為官方語言使用,並差點成為國語,這話,從何說起呢?

客家人在五次大遷徙中,對於每地的原居民來說,屬新來的居民,是客居者,所以被稱為客家人或新民人,他們使用的方言就被稱為客家話或新民話。又由於客家方言中把「什麼」稱作「麥介」、把第一人稱代詞「我」稱作「涯」,人們又稱之為「涯話」、「麥介話」。

五次大遷徙中規模最大的是清初的「湖廣填四川」移民浪潮,有大量的客家人湧入的兩廣。

廣西土瘦,多山嶺,人口的激增,人均耕地面積陡然由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的40.88畝下降到嘉慶十七年(1812年)的1.62畝。

為了爭奪土地,「客家占地主」、「地主排客」惡性事件時有發生,其中不乏數千人、上萬人的大規模械鬥。

土客間長達百年的械鬥,為洪秀全太平天國運動培下了土壤。

洪秀全起事的基地是廣西桂平金田,參加起事的太平天國骨幹首腦,如洪秀全、馮雲山、石達開、秦日綱、胡以晃、林鳳祥、蒙得恩、李秀成、陳玉成、黃文金、黃玉琨、鍾芳禮、賴文光等等,都是客家人。

這就使太平天國成盛行著濃郁的客家文化,不但以客家話為官方用語,甚至寫詩,寫政要措施、軍令等等,都用客家話的口吻進行。

當然,洪秀全本人剛開始時,並沒想過要把太平天國搞成客家人的王國。他曾寫過一首詩,其中兩句為:「真主為王事事公,客家本地總相同」。

但客家話最終還是成為了太平天國官方語言,原因大致有兩方面:

一、清軍對客家話(尤其是客家話中的雙關語)莫名其妙,而太平軍將士幾乎人人會說客家話,用客家話書寫文牘,清軍不易破解。

二、太平天國以宗教立國,使用客家話交流和書寫,既可以示異於「清妖」,顯示自己才是傳承了漢魂的正宗漢族人,又可以故作高深、詭異,給人以深不可測之感。

客家話成為了太平天國的官方語言後,就不再叫客家話了,更不能涯話、麥介話,或者新民話,得叫「天話」。

太平天國運動只堅持了十四年便失敗了,則客家話作為「國語」的歷史也就僅僅只有十四年時間。

原創 歷史沙龍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77/node1449636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