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古代中國人在海外,波瀾壯闊的立國史,被當權者抹殺的東南亞華族歷史,尤其馬來西亞---

韓英倫| 2017-03-14| 檢舉

中國人從都不是狹隘自娛的族群,自古以來中國人就有觀蒼穹大地,放眼四海的博大胸襟。中國人重禮明理,吃苦耐勞,勤勞節儉,意志堅韌,善於經營。雖然歷史總有種種的無奈的時候,但是也擋不住中國人的閃光。讓我們來看一些華人在海外的成就。

1、南宋末年華人入南洋影響至今。

南宋祥興二年(公元1279年),宋將張世傑兵敗崖山,左丞相陸秀夫(江蘇鹽城人)負幼帝蹈海而亡;其幼子陸自立(號復宋)和其他南宋遺民乘番舶外逃至南洋爪哇島。陸自立被推舉為首領,自立為國,以圖再舉。其建立的國史稱「爪哇順塔國」。《明史》:「其國一名莆家龍,又曰下港,曰順塔。萬曆時,紅毛番築土庫於大澗東,佛郎機築於大澗西,歲歲互市。中國商旅亦往來不絕。其國有新村,最號饒富。中華及諸番商舶,輻輳其地,寶貨填溢。其村主即廣東人,永樂九年自遣使表貢方物」。梁啟超《中國殖民偉人傳》:「新村主某,逸其姓名。亦廣東人也,爪哇島與蘇門答臘島隔巽他海峽。島之北境以西有地名巴達維亞,亦稱葛剌巴,向為爪哇大都會。元史世祖遣史弼征爪哇有葛郎鄰國來拒,即此。爪哇國在元明時,雄於諸番,久握南洋霸權,其北濱海有地名杜板,即古闍婆國,亦名杜薄曰杜婆,又名訶陵,劉宋元嘉時始通中國,唐宋皆嘗入貢。明太祖時爪哇者婆並時入貢,蓋本二國也。者婆亦名莆家龍,又曰下港曰順塔,流寓多流寓多廣東及漳泉人。」

由於年代久遠一些具體的歷史事件難以考證。但是我們從上可以看出,自南宋末年華人入南洋建爪哇順塔國憑藉自身的善於經營影響巨大持續不斷,「中華及諸番商舶,輻輳其地,寶貨填溢」就是最好寫照。整個爪哇在元明時,雄於諸番,久握南洋霸權,華人的力量不容忽視。清朝閉關鎖國也擋不住華人至南洋追尋先人在海外的足跡,至民國到今華人在南洋紮根並繁榮,中華文化在南洋深耕遠播,可以說南宋末年華人爪哇順塔國建國的歷史 在其中影響極為深遠。

崖山之戰

2、華人在蘇門答臘、馬六甲等地自立發展,「海寇張士流奪據葡人之澳門。殆即璉也。中國人之勝西人,自是始。」(明朝1557年開始澳門被葡萄牙人租借)

張璉,明朝嘉靖年間廣東饒平人。明嘉靖年間(1522-1566年),因不滿朝政腐敗,殺死族長,投奔大埔鄭八、蕭晚義軍。鄭八死後,被推為首領。於三十九年五月武裝起事。在柏嵩關歃血為盟,自稱"飛龍人主",國號"飛龍",年號"造歷"。於烏石埔築圍城為大本營。他提出"等貴賤,均貧富"等主張,四十年聚集義軍10餘萬人,展開反明鬥爭。張璉的起義震動了明朝廷。四十一年六月,明朝遣都督劉顯、參將俞大猷率官兵20萬分6哨圍剿。嘉靖四十二年(公元1563年)張璉部傷忙慘重,遂率餘部由雲霄河引航出海,聯合海上武裝力量,繼續對抗明朝政府。以後輾轉南下,奪占三佛齊島(今蘇門答臘),自立為國王,占有舊港、柔佛、馬六甲等地,墾殖為漁,稱番舶長,漳州人和泉州人及海外華裔移民均依附他。梁啟超《中國殖民偉人傳》言「西籍言嘉靖間有海寇張士流奪據葡人之澳門。殆即璉也。中國人之勝西人,自是始。璉後為官職軍剿平。已報克獲,萬曆五年,商人詣舊港者,見璉列肆為番舶長。漳泉人多附之。猶中國市舶官。蓋璉雖不稱王,實握王權矣。」

至於張璉當時最後是否被明王朝就擒獲殺害,目前仍是個謎。梁啟超先生在《三佛齊國王張璉》中說:王廣東饒平人,本劇盜。明嘉靖末作亂蹂躪廣東、江西、福建三省,勢極猖獗,合三省會剿,調兵二十萬,凡三年乃平之。官軍報捷,謂已獲巨魁就戮。萬曆五年,有商人寓舊港者,問其王,則璉之。蓋敗後潛逸。倡以力據此國雲。舊港即三佛齊。 綜上這可以說是張璉在中國搞革命不成,便跑到海外自立發展去搞「世界革命」了,並狠狠的揍了一把盤踞在澳門的葡萄牙人。

飛龍廟

3、華人謀生典範—渡海謀生、飛躍發展、發行貨幣割據當地為國為王。

馬來吳氏王國,是曾經存在於馬來半島中部的一個華人世襲制君主政權,因為該政權沒有特定的國號,其統治者姓吳氏,所以稱之為馬來吳氏王國。共存在了129年,是南洋華人政權中存在時間最長的政權。建國者吳讓是一個渡海謀生的清朝人。

吳讓因在南亞當地方言中讀著"吳陽",所以很多人都稱他叫吳陽,字士侃,是清朝福建漳州府海澄縣山塘鄉西興村人。.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渡海至今泰國宋卡謀生,先居巫王素黎曼舊城,翌年遷居乍納城(Cha Na)童阿旺村,種植蔬菜、蔞葉。1753年,遷宋卡膠井區,買奴4戶從事捕魚。吳讓於1758年搬到廉松村經商,娶博他侖女子莊氏為側室。吞武里王朝鄭皇信(Chao Tak Sin)率兵南下征服洛坤一帶,吳讓趁機於1769年奏請鄭皇,以年交稅銀50斤的代價承包宋卡湖上端四島、五島(Ko Si,Ko Ha)的燕窩開採權。吳讓經營有方,因此被鄭皇封爵鑾因他奇里頌木,人稱廉松頭,或稱伯翁。鄭皇嘉其忠誠,1775年詔封昭孟(Chao Muang),意為城主,爵號鑾素汪奇里頌木,府署設廉松,從此吳讓開始統治宋卡府(Songkhla,泰語)。鄭皇嘉其忠誠,1775年詔封昭孟(Chao Muang),意為城主,爵號鑾素汪奇里頌木,府署設廉松,從此吳讓開始統治宋卡府(Songkhla,泰語)。

1784年,吳讓逝世,被追封昭披耶(昭王)。其長子吳文輝即位為宋卡城主。

吳氏不僅統治著宋卡,還統治著今泰國北大年(Pattani)、陶公(Narathiwat)、也拉(Yala)等三府,以及馬來西亞吉蘭丹(馬來語:Kelantan)、丁加奴(Terengganu)、吉打(Terengganu)、玻璃市(馬來語:Perlis)等四州,也均受節制。實際上吳氏統治著馬來半島的中部地區。1791年,吳文輝復以御緬有功,被晉升為公爵。此後,宋卡城主由吳氏世襲八代,直到1904年,吳氏在馬來半島中部的統治才結束。

宋卡城主曾經發行"振興通寶"和"宋城通寶"。振興通寶有無紀年和紀年為1879年、1880年、1881年等各種版式。宋卡城主吳氏發行的"宋城通寶"和"振興通寶",帶有鮮明的中華文化傳統烙印。宋卡城主吳氏發行制錢,無疑是行政權力的象徵。

從宋卡吳氏發行的貨幣"宋城通寶"和"振興通寶"可以看出宋卡吳氏王國表面上是暹羅(今泰國)的藩屬,實則為一個割據的王國。第四代吳志生在位時修建的廟宇中有"永奠宋邦"的字樣,從"宋城"、"宋邦"可以看出宋卡吳氏國主有傾向於以"宋"為其國號。宋卡統治著馬來半島中部,有自己的軍隊,在政治上有其自主性,在財政上發行自己的貨幣,實際上已經有很多的獨立性,明為暹羅一藩,實則一國。

現在泰國宋卡直轄市的18座泰式廟宇,都是宋卡城主吳讓的子孫及親朋創建的。宋卡城隍廟則是中國式的廟宇,為四世城主吳志生所建。該廟至今保存著"永奠宋邦"等三塊匾額,分別書於清道光丙午二十六年(1846年)、清光緒乙亥二十五年(1899年)和民國六年(1917年)對該廟進行大修時。至今宋卡尚存吳王廟、城隍廟、吳氏家族塋墓及神主牌位和三朗橋石碑等與華僑有關的歷史遺蹟。宋卡城隍廟迄今香火不斷,為當地華僑華人進行宗教活動和聚會的重要場所。

4、華裔成為別國供奉的大帝。

鄭信又名鄭昭(昭意為「王」,不是名字),生於泰國阿瑜陀耶城。是在泰國建立吞武里王朝的華裔。泰國名字叫達信(Taksin)。史稱「達信大帝」或「吞武里大帝」,是泰國人心目中五位偉大的「大帝」之一。父鄭鏞出身於中國揭陽縣澄海中外莆都(今上華鎮)華富村人(現廣東省汕頭市澄海區)。清雍正年間南渡暹羅,居阿瑜陀耶城(中文叫大城)。娶暹羅女為妻,他的母親諾央,生鄭信。不久鄭鏞去世,鄭信為暹羅國大臣收為養子,接受泰國傳統教育。長成後從政,官居甘碧府府尹,封爵為披耶,暹羅人稱為披耶達信。在位15年,收復北部的清邁和南部馬來半島一帶的領土,統一了在國家淪亡期間四分五裂的泰國,恢復了阿瑜陀耶時代的疆域,並在1774年至1775年間再次指揮軍民擊退了緬軍大規模的入侵。因從緬甸統治下復國有功,被譽為泰國歷史上第4位大帝,18世紀泰國的華裔民族英雄。鄭信成為了這個國家供奉的「神」一般的大帝。

鄭信像

5、納土納島的遺憾。

明末清初廣東省潮州人張傑緒,在安波那島(納土納島)建立沒有特定名號的王國,自任國王。

清兵入關後消滅了南方的南明政權,在廣東沿海島嶼上堅持抗清的幾百殘兵和幾百家不服滿清統治的漁民逃到了南洋的一個小群島上——荷蘭人後來命名的納土納群島!納土納群島在當時不過是一塊蠻荒之地,華人來到這片土地上劈荊斬棘,將它開拓建設成一方樂土,納吐納群島成為華人的一個獨立的土邦。可到了一百多年前,在納土納島首領(也算是國王)張傑緒去逝後,內部發生紛爭,荷蘭人乘機滅了張氏王國。印尼獨立出荷蘭後,納土納島群島華人確能獨立出印尼,像新加坡那樣獨立建國。有網友稱這應該屬於中國的領土。上世紀90年代初期,東南亞傳出這樣一則未被證實的傳言:納土納島群島華人代表和中國大陸的領導人物鄧有過秘密接觸,鄧表示在97香港回歸後中國會考慮納土納島群島問題(使之獨立出印尼成為華人國家?或成為中國的另一個「特別行政區」?)。但後續歷史不盡如人意。

納土納島華人

6、華人資本共和民主先驅,200多年前一群中國人在數千里之外的熱帶海洋島嶼上建立的自治體。

「蘭芳」,不是一個女孩子的名字,而是200多年前一群中國人在數千里之外的熱帶海洋島嶼上建立的自治體。他們在完全沒有祖國支持的條件下,以驚人的意志,頑強求生。

1776年,《獨立宣言》問世,由居住在北美的英國移民建立的美利堅合眾國,駕著資本主義的車輪駛人世界。鮮為人知的是,也是這一年,在大洋彼岸的東南 亞,中國移民也建立起一個資產階級性質的共和國家蘭芳共和國(Lan Fang Republic),也是亞洲歷史上的第一個共和國,前後共存在了110年。

到20世 紀的三四十年代,「蘭芳共和國」才真正被國人注意到。當時出了一批談「中國殖民史」的書,羅香林於1941年所著《羅芳伯所建婆羅洲坤甸蘭芳大總制考》是 其中之一。羅香林在書中考證了羅芳伯的生平與蘭芳公司的興衰,他熱烈地讚揚這個曾經存在的華人自治體是「完全主權之共和國」。羅香林寫道:「蘭芳大總制與 美洲合眾國,雖有疆域大小之不同,人口多寡之各異,然其為民主國體,則無二也。」「晚近國人之言民主共和者,皆言此制遠肇於美,近行於法,而不知先民亦有 是舉」。

蘭芳大統制共和國(1776年~1886年),通常簡稱蘭芳共和國,是十八世紀七十年代到十九世紀八十年代之間存在於南洋婆羅洲(現稱加里曼丹島)上的海外華人所創立。1770年(清乾隆四十二年),廣東梅州(今梅州市梅縣區)的客家人羅芳伯在東南亞西婆羅洲(現稱西加里曼丹)坤甸成立了"蘭芳公司",是個類似於東印度公司的含有政治色彩的團體組織。1777年,羅芳伯將"公司"改為"共和國",以東萬律為首都"蘭芳大統制共和國"建立。這制羅芳伯而稱其為方伯共和國。一年定為蘭芳元年。蘭芳共和國建立時,第一任總制是陳蘭伯,第二任總制是羅芳伯,最後一任總制是劉恩官。蘭芳大統制名稱,取之於此;亦有人因第二任總制羅芳伯而稱其為方伯共和國。蘭芳共和國參照西方國家的一些法制,設置了一套完整的行政、立法、司法機構。

羅芳伯在當時南洋國家中,按照中國的傳統,建元蘭芳,公元1770年為蘭芳元年。他仿效西方當時才出現的民主制,規定國家的大小事情都必須諮詢人民群眾之後,才能施行。最難能可貴的兩點是:他沒有稱帝,帝制自為。蘭芳共和國建立不久,他就派人趕到北京向中央政府彙報相關情況,並進貢方物。又拒絕了人們要他稱王的請求,而是稱總制、大唐總長,並且規定,他及後世領導人都不能把蘭芳共和國變為一姓人的「家天下」。

明朝宋朝羅芳伯爪哇島

煙霞編寫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77/node1448833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