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秦始皇於秦昭王四十八年正月(公元前259年)出生,出生地在當時的趙國邯鄲城,公元前247年,秦莊襄王駕崩,13歲的嬴政被立為秦王,這時呂不韋為相,獨擅大權。即位時由於年少,國政皆由呂不韋把持,並尊呂不韋為仲父。公元前239年,嬴政在平定長信侯嫪毐叛亂,廢除了呂不韋的權利之後,於21歲開始親政。
秦始皇
在秦始皇親政之後,就開了積極的滅六國的準備,這時的山東六國已經沒有能力在與秦國相抗衡了,而韓王也知道,秦王政第一個要滅的國家自然就是自己的韓國了,故而他採用了疲秦之術,即派水工鄭國入秦國,促使秦國修建水渠,以此來牽制秦國的國力。
鄭國渠遺址
對於韓王來說萬幸的是,鄭國的提出為秦國修建水渠的建議被採納了,秦國開始在鄭國的規划下,修建一條水利設施。他西引涇水東注洛水,全渠長達300餘里。涇河從陝西北部群山中衝出,流至禮泉就進入關中平原。利用西北高、東南略低的地形,沿北山南麓引水向東伸展,注入北洛水。利用涇水含沙而有肥的特點,用以灌溉,並衝壓、降低耕土層中的鹽鹼含量,改良了渭北的土壤。
鄭國渠
秦國在修建水渠時發現了鄭國是韓國派來的間諜,嬴政本要殺了鄭國,鄭國告知嬴政「修渠耗費的不過是秦國幾年的國力,僅讓韓國多存幾年,但是對秦國卻是功德無量。」於是嬴政繼續任用鄭國修渠。《史記·河渠書》記載:「渠成,注填淤之水,溉澤鹵之地四萬餘頃,收皆畝一鍾,於是關中為沃野,無凶年,秦以富強,卒並諸侯,因命曰『鄭國渠』。」
鄭國
鄭國渠的完成,變關中為沃野,使之成為了名符其實的「天府之國」。當時秦國雖有巴蜀之地,作為糧倉。但是蜀道艱難,糧食並不方便運出,所以在秦滅六國之時,沃野關中為秦軍將士提供了大量的糧食物資,有力的支援了秦軍作戰。
若說僅僅一個鄭國渠,韓國自然算不上是秦始皇的恩人,但是在加上韓國公子韓非,那就要另說了。
韓非為韓國公子,戰國末期韓國人,師從荀卿,但思想的觀念卻與荀卿大不相同,他沒有承襲儒家的思想,卻「喜刑名法術之學」。繼承並發展了法家思想,成為戰國末年法家之集大成者。
韓非子
韓非身為韓國公子(韓桓惠王之子),目睹韓國日趨衰弱,曾多次向韓王上書進諫,希望韓王安勵精圖治,變法圖強,但韓王置若罔聞,始終都未採納。這使他非常失望。他在探索變弱為強的道路上,寫下了《孤憤》、《五蠹》、《內外儲》、《說林》、《說難》等十餘萬言的著作,全面、系統地闡述了他的法治思想,抒發了憂憤孤直而不容於時的憤懣。
這些著作流傳到秦國,秦王嬴政讀了《孤憤》、《五蠹》之後,大加讚賞,發出「嗟乎!寡人得見此人與之游,死不恨矣」的感嘆。他對韓非推崇備至,仰慕已極。嬴政不知這兩篇文章是誰所寫,便問李斯,李斯告訴他是韓非的著作。秦始皇為了見到韓非,便馬上下令攻打韓國。要求韓王安將韓非送到秦國來,迫於秦國的壓力,韓王安讓韓非出使秦國,嬴政見到韓非之後,將其奉為座上賓,時常與韓非攀談,韓非也為忘了自己的韓國,建議秦國先攻打趙國。韓非的建議被李斯等人猛烈批評,「韓非,韓之諸公子也。今王欲並諸侯,非終為韓不為秦,此人之情也。今王不用,久留而歸之,此自遣患也,不如以過法誅之。」贏政下令將韓非入獄審訊。在牢房裡面的韓非想向秦始皇自陳心跡,卻又不能進見。這時李斯出於妒忌,便派人給韓非送來了毒藥,讓其自殺。嬴政將韓非下獄之後,就後悔了,便立刻赦免了韓非,但是為時已晚。
韓非是法家的集大成者,他將法家的「法術勢」三者完美的融合在了一起,形成了一套系統的法家治國理政,統帥御人的帝王之學。這位秦始皇后來鞏固中央集權,在全國範圍內推行改革提供了莫大的幫助。
韓國先是為秦國提供了一個水工,將關中變為沃野,為秦軍出征建立起了糧倉,然後又提供了韓非,為秦始皇提供了一套系統的完整的治國理政之路,統率天下的帝王之學。面對如此韓國,秦王嬴政在滅六國之戰中,第一戰便命令內史騰滅韓,公元前230年韓國滅,韓王安被俘。
世語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