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581年,當楊堅逼迫當時北周靜帝將手中江山禪讓給自己的時候,他相信自己能夠開創一個前所未有的盛世。而事實確實也是如此,隋文帝楊堅親率水軍從巴東順長江東下,而後經過一系列的戰爭,用了十年的時間滅掉南陳,結束中國近三百年的割據,再次一統天下。
隋文帝一邊鞏固政權,一邊體恤民生。在朝政上唯才是舉,整治貪官。軍事上也利用離間分化策略,結局了中原王朝的一直以來的北顧之憂。可以說在隋文帝的治理下,一個冉冉上升的超級帝國正在慢慢的形成。以至於在他去世的時候,此刻的隋朝國力已經從南北朝割據時期完全恢復了過來,成為當時東南亞首屈一指的強國。這段時間也被稱為「開皇之治」。
開國皇帝如此賢明,而繼任的君主隋煬帝楊廣也是雄才武略,他營建都城洛陽,打通南北水路,京杭大運河更是滋潤了華夏民族千年的光輝。朝政上,楊廣開設科舉,改革官制,使得國家人才得以盡用。不管是經濟、政治,楊廣所體現的雖然不足以稱為千古一帝,但也足以稱得上明君。
按照一般的套路,隋朝開國第一,第二任君主都不比其他朝代差,楊堅想要建立隋朝千秋萬代的夢想似乎已經近在咫尺,然後就是再熟悉歷史的人也知道,隋朝短短不到四十年間,居然滅亡了,一個頂級強國就這樣滅亡了?我們不必去相信電視劇里殘暴荒淫、貪圖享樂的楊廣,然而即使我們再如何還原真實的歷史和真實的楊廣,可隋朝就只經過了短短的三朝。這其中到底有什麼隱情和什麼原因?是不是真是京杭大運河的開鑿才導致隋末民不聊生,群雄並起?而當我們翻開歷史的畫卷,一個更加令人驚訝的答案出現了,那就是對高句麗的戰爭,這一切,則要從高句麗的這邊說起。
高句麗,史學界基本判定其建立於公元前1世紀中期,起初主要是濊貊和扶餘人,後來又加入靺鞨人,古朝鮮遺民和三韓人,當然,最重要的一點是,高句麗不是高麗,其領土為中國東北地區和朝鮮半島的一部分,是當時朝鮮三國(新羅、百濟)中最強大的國家,自建立之初便和中原政權有著各種因素下的軍事衝突。
之前我們知道,隋文帝建立隋朝,並重新統一了當時的中國。而在東北地區的高句麗也趁著中原王朝羸弱的時候好好發展了一把,只是跟當時的隋朝比,還是顯得小太多,於是按照慣例,高句麗趁楊堅剛剛篡位,政權不穩的時候變派遣使者赴隋,自願朝貢,對於當時的楊堅來說,不管真心與否,這都是一份大禮。
然而正如每個北方政權都想入主中原一樣,高句麗雖然有朝貢,然而一邊和南陳小動作頻頻,又和突厥背地裡溝通,再加上和隋朝的另一個附屬臣國靺鞨的親密以及契丹問題,最終引起了隋文帝的警惕,隨後兩國外交問題交涉失敗,楊堅發璽書譴責高句麗。
此時的高句麗已經是箭在弦上,終於在開皇18年組建高句麗靺鞨聯合軍入侵遼西,打開戰端。當然了,高句麗和隋朝開戰的原因並不如此簡單,然而不管怎樣,隋文帝萬萬沒有料到,這成了楊家王朝滅亡的最大因素。
高句麗和隋朝的第一次開戰,被營州總管韋沖所抵抗,第二年,也就是公元598年,漢王楊諒率30萬大軍分兩路殺向高句麗,可惜天氣不如人意,並未如何開戰,僅僅在路上隋軍就損失了十之八九。但是高句麗再如何強大也不過是個只有30萬軍隊小國,見到此刻已經南北統一的隋朝大軍,高句麗王高原隨即上表「稱臣」,於是隋文帝撤兵。
隋煬帝即位之後,高句麗王高元又不朝貢,於是楊廣決定御駕親征。不管我們怎麼說隋煬帝這個人有點雄才偉略,但是好大喜功,喜歡大排場卻又都是他的毛病。對於此時的大隋來說,休養生息,鞏固政權應該是上上之策,然而他卻一邊征民修運河,一邊徵兵親戰高句麗,共計三次,百萬餘人喪生,這才導致隋末百姓叫苦連天,最後終於鎮壓不住農民起義和當時統一時未消化掉的豪族,最終導致隋朝滅亡。
其實不管是隋文帝還是隋煬帝,其實都知道親征高句麗的弊端,此時百事待興,而又剛結束對其他邊疆的用兵,但是高句麗的不得不征,或許隋文帝的一句:「勿遺子孫憂」可以解釋。之後唐朝滅高句麗,則是另一個故事。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