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天國滅亡的原因之一,竟然是因為洪秀全封了2700多個王

清朝末年洪秀全在廣西金田發動起義,此後太平天國運動如狂風一樣,迅速的席捲全國,形成了一股很是強大的農民起義風潮。1854年,太平軍攻下南京,改名天京;1856年,洪秀全召集北王韋昌輝,翼王石達開誅殺東王楊秀清,史稱「天京事變」。從這以後,太平天國迎來封王的高峰,也迎來了太平天國的下坡路,到天京被攻陷之前,洪秀全一共封分了近2700多名王。

洪秀全封分如此多的王,本意是為了拉攏人心,維護自己的地位,鞏固太平天國。但是史話君在分析這段歷史的時候,發現太平天國運動的失敗,竟然和洪秀全封分如此多的王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

「天京事變」之後,洪秀全曾說殺了東王、北王之後,永遠都不再封王了。可是沒過多久,他的弟弟洪仁玕來天京投靠他了,洪秀全很是高興啊,一高興就幹嘛呢?封王,給他弟弟封了一個干王,可是洪仁玕被封了之後,沒立過半點功勞。這下大家不服了,尤其是那些有功的老臣,更是不爽。

洪秀全一看,這樣可不行啊,這樣下去老子的江山可就不穩啦。於是天王洪秀全為了平息很多人的不滿,封了很多王。當然,在封王的時候,洪秀全又犯糊塗了。這些封王的人當中,有一些是資歷尚淺,功勞幾乎沒有的,這無疑讓那些為太平天國立下汗馬功勞的人要求更多地殊榮和獎勵。於是太平天國的吏部迫於壓力,舉薦了很多貪圖榮譽而且為此不惜花費重金的官員。

洪秀全這樣一搞,當時在天京城內的很多官員多有了王的頭銜,可是那些在前線上陣殺敵的人卻一無所有,甚至還會受到那些後方官員的打壓。「慵懶無用之人皆盡為王,在外戍守之人,日日幸勞,漸生怨尤而不願再戰。」這就是當時太平天國面臨的處境。有才能,能打仗的人被洪秀全放在了一邊,他用來組建「朝廷」的棟樑之才全是懶漢和廢物。

其實太平天國運動說到底就是一場軍事運動,在太平天國的所有人當中,最為重要的不是那些後方官員,而是前方的將士,很顯然這位天王洪秀全根本就沒有在意這一點。前方將士在拚命,後方的官員卻在拼頭銜,前方的那些拼死拼活的將士如何能夠不心寒?這樣的太平天國如何能夠不亡?

在農村生活過的兄弟都知道,農村老太太喜歡養雞,每到傍晚她們都會將散養在外的雞喚回來,在喚雞的時候,手裡總會抓一把稻米。因為她們知道,如果手裡沒有一把米,就連雞都哄不好。

沒有一把米雞都不會聽你的,更何況是那些在前線拿命拼的將士呢?當將士不願意再賣命打仗的時候,太平天國也就離滅亡的日子不遠了。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77/node1441979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