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中國來說,「近代史」這一個詞幾乎就等同於屈辱,在近代的中國,尤其是滿清晚期的中國更是如此。諸如《南京條約》、《北京條約》、《馬關條約》等條約的簽訂,無一不是喪權辱國,為國人所不齒。甚至大家或許不知道,中國在此時期甚至還差點被列強瓜分,一分為多完全成為列強的殖民地。幸虧有一位洋人站出來幫當時的清朝說話(當然這人並不是為了清朝的利益),才使中國避免了這樣的厄運。那麼這個人是誰呢?他就是英國人羅伯特·赫德。
在清朝中後期,國門逐漸被列強的大炮打開,清朝也開始與外國經商。但是由於清朝閉關鎖國已久且對商業的鄙視,導致清朝一開始對於海關關稅根本就不加以關注。就這樣,清朝的關稅逐漸被英國人所掌控,而羅伯特·赫德這時候便應運而生了。羅伯特·赫德1861年起在上海擔任海關總稅務司職務,之後在1863年正式接替擔任海關總稅務司,直到1908年休假離職回國,赫德擔任晚清海關總稅務司達半個世紀之久。由於隨著商品往來的頻繁,清朝海關關稅也增加到占據了清朝總稅收的四分之一地步,赫德也成為了清朝的錢袋子、財神爺。而有了錢之後,赫德的野心也隨之變大,甚至妄圖控制清朝。
1873年,日本侵擾台灣,清朝便提出了對外購置戰艦的計劃。由於赫德對清廷的影響力,他便成為這件事情的經手人,到1879年,他為清廷購置艦艇12艘。然而他購入的這些戰艦,都是無法遠航的戰艦,只能在近海防衛,這樣就無法對英國遠東艦隊構成威脅的艦隻。而且後來清廷又發現經赫德強烈推薦購買的那些炮艇,噸位小,炮身重,開炮的後坐力能讓艦艇傾覆;而且鐵皮太薄,缺乏自我防護能力;航速遲緩,缺乏機動性,很容易成為大艦的靶子。後來,李鴻章不得不對外宣布:這些船全用破鋼片鑲成,每年經兩次大修才不至沉沒,和一堆廢品沒什麼差別。而赫德做出了這樣坑清廷的事情後,絲毫沒有羞愧之心,反而增長了控制海軍的野心。他上書清廷建議設立總海防司,他自己親任總海防司令。不過他的圖謀最終被薛福成、沈葆楨等人識破。
不過,赫德也干過一件好事,那就是阻止列強對中國的瓜分(當然這也是赫德自身利益的考慮),這是怎麼一回事呢?原來八國聯軍侵華後,列強就對當時怎麼處置中國有了討論,由於有德皇二世黃禍論的基礎,各國都傾向於肢解中國。但是赫德反對,並一一去說服,最終說服力各國,不過卻讓大清賠償了巨額的賠款。那麼,赫德為什麼要這麼做呢?首先便是赫德想借清廷來彈壓各地的反洋人士;其次便是若是中國被肢解,清廷必然滅亡,赫德就沒有什麼權利了。而清朝賠償的巨額賠款自然是為了英國等國的利益。
由於赫德的這些作為,清廷對其便逐漸不再信任,1908年,病中的赫德寫下了這樣一首詩,"你嬉戲已足,你吃飽喝足,該是你離去的時候了"。1908年4月13日上午,赫德神情落寞,短大衣沒扣鈕扣,有些皺巴,步履疲憊蹣跚,他低著禿頂的頭,與送行的人們一一道別,灰色的目光中滿是失意的踏上了回國的旅程。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77/node1431753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