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在國家形象塑造中,除了運用『文明』、『進步』等普世價值觀包裝和拔高外,在技巧上對西方媒體採取了主動接納,積極利用的姿態,身段相當柔軟,手段相當嫻熟。」
-雪珥
先講一件歷史史實。
1871年,日本大臣柳原前光以「人民通商不便為由」,提出要與清政府締結「友好條約」,此時的中國深受不平等條約之毒害,十分警惕,便以「只要雙方互存信賴,則無締約之必要」為由拒絕。但是在李鴻章和曾國潘的積極推動下,中日雙方最終在天津簽訂了以中方所擬文本為主的《中日修好條約》。
然而,在雙方討論條約內容之時,日本人卻提出了一個十分奇怪的要求,日本代表團不同意在條約之中使用「中國」,原因是「中國系對己邦邊疆荒服而言」,清廷應該使用「大清國」之名稱。中國代表直接拒絕「我中華之稱中國,自上古至今,由來與久,即與各國立約,亦僅只約首書寫大清國字樣,其條款內容皆稱中國,從無改寫國號之例。」
雙方的堅持讓會談一度陷入僵持。後來,李鴻章提出,漢文的《條約》使用「中國」,日本的《條約》使用「大清國」,這看似是雙方各退一步,實則是清政府習慣性的讓步了。
事實上,日本代表在謄正之時,其所持的漢本中,依然將「中國」修改成了「大清國」字樣,還辯稱是和文譯文,「不必與貴國正本漢文並視而論」,李鴻章最終選擇了息事寧人,得過且過。
日本很早就覬覦中國之地位,想取而代之,而這件事就是日本戰前對華宣傳戰的開端,從中國人內部弱化「中華」、「神州」的概念,削弱中國人的民族自豪感。
在甲午中日戰爭前後的日本文獻中,日本自稱「中華」已成常態,這已然成為了戰時他們在東亞塑造國家形象的主要基調。
甲午中日戰爭時期的日媒侮辱性漫畫
事實上,日本的「中華」意識宣傳是卓有成效的,對戰時和之後的中國社會產生了極大的影響。在當時很多西方外交官的回憶中,漢人的反日情緒遠沒有滿人高漲,甚至認為中國戰敗反而是好事,這樣就能推翻清政府的統治。
更令人驚奇的是,甲午戰爭之後,日本在中國的形象沒有崩坍,反而掀起了向日學習的高潮,一時間,中國前往日本的留學生激增,中日民間關係一度進入了前所未有的蜜月期。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