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美軍戰爭的咆哮,人民軍隊不要推崇儒家,而是要有狼性

作者:王德華

中國在南海自己的花園種花種草,美軍不遠萬里從東太平洋跑到西太平洋,已經從道德高地跌落了,只剩下赤裸裸的戰爭叫囂。美太平洋司令部司令哈里斯則形容中國「越來越自大」,美國太平洋兩大艦隊的指揮官均表示,「如果有必要,我們做好了作戰準備」。

面對美軍天上、海上和水下的圍堵,面對國家核心利益一次次被侵蝕,我們該如何「能打仗,打勝仗」,如何不再讓甲午之敗的悲劇重演呢?

缺乏狼性

喬良少將的一篇《儒家思想的影響是中國軍人最大的弱點》在網上廣為流傳。不少網民認為此文「一針見血」,因為儒家思想會讓軍隊缺乏狼性、野性、血性,要吃大虧。

劉亞洲將軍持同樣的觀點,而且講得 更為徹底:

春秋時期,中國人性格陽剛勇武,思想燦爛絢麗,極富進取心也極富創造力。到處是慷慨悲歌、俠肝義膽之士。

被統治階級閹割後的儒學道統使得中國人只知道有家,不知道有國。孝子太多,忠臣太少。

尤其是經過蒙、滿兩個馬背民族的統治,中國人的血性幾乎被摧殘殆盡。

中國人沒有宗教,如果有的話,那就是做官。

……

甲午戰爭,民之痛、國之殤,這場戰爭的結果使中日兩國自此國運殊途,中華民族一步步走到了亡國滅種邊緣。以史為鑑知興替。有必要重溫那段泣血的歷史,有必要再揭那塊還未痊癒的傷痕,儘管有「剜心之痛」。

被閹割的儒學道統

甲午戰爭,是近代歷史上中國軍隊與外國軍隊武器裝備差距最小的一次戰爭,又是中國軍隊敗得最慘的一次戰爭。短暫的戰略機遇期徹底失去。日本由此一步步走向強盛,而中國則自此萬劫不復。中國不僅輸在體制上,不僅輸在科技上,也輸在儒家文化上。準確地說,是輸在「被統治階級閹割後的儒學道統」。

自宋朝以後,被閹割的儒家思想害了中國,沒有野性。蒙古人統治歐亞大陸就是用他們的狼性。中國說的重文輕武,就是讀書做官,寫詞耍耍嘴皮而已,跟西方科技沒有可比性。

劉亞洲將軍還寫道:清軍沒有守住一座該守住的城池,沒有攻下一個該攻下的陣地。豐島海戰、平壤之戰,乃至大東溝海戰,日軍無一戰有十足勝算,但清軍卻總是無一戰不一觸即潰。

日本《日清戰爭實記》寫道:「支那大將身形高大,力氣超群,貌似可指揮三軍,然一旦開戰就變成弱蟲一條,尚未聽到槍聲就逃之夭夭,甚至披上婦女衣裝,企圖矇混過關。」

二戰前夕,美國總統羅斯福在《贊奮鬥不息》的演講中,曾把中國用為反面教材警告美國國民,「一個畏懼戰爭,閉關鎖國、貪圖安寧享樂的民族在其他好戰、愛冒險的進攻面前是肯定要衰敗的……」

任何一個國家遭受外族入侵時,出現「有奶便是娘」的賣國賊並不奇怪,奇怪的是,在我們這樣一個有五千年文明史的泱泱大國,為何抗日戰爭冒出這麼多漢奸來, 曾經追隨孫中山的熱血青年汪精衛最後卻成了最大的漢奸?

翻閱《審訊汪偽漢奸筆錄》一書唏噓不已。雙手沾滿人民鮮血的76號特務頭子丁默邨等人,在《自白書》中無不稱自己是「迫而虛與委蛇」。把漢奸嘴臉描繪成「凡有利於人民,減除人民痛苦之事業,邨無不竭力為之」的大忠臣。

儒家的糟糠禁錮了中國人的原始血性,養成了各掃門前雪休管瓦上霜的事不關已的情性。把中國男人的血性和和不服輸的精神閹割,只剩下貪生怕死之輩。一個清兵能追殺六十個漢人,幾個日本鬼子能讓幾千中國人不敢反抗,這都是儒家思想的毒害。面對叛徒的勸降,楊靖宇震人心魄的一句話:「中國人都投降了,還有中國嗎?」

近代中國敗在「被統治階級閹割後的儒學道統」,深以為然。

敢於亮劍

甲午之敗並非海軍之敗,也非陸軍之敗,而是國家之敗。有什麼樣的軍隊就有什麼樣的國家,軍隊的運命運決定一個國家的命運。歷史再次把人民軍隊推到舞台的中央。

當今的人民軍隊,與美國的裝備差距與援美援朝相比大大減少。但是,一個人再強壯如果沒有勇武思維就是懦夫,再好的武器也是燒火棍一根而已,軍人就是要為國家奉獻出鐵血丹心,軍人決不能有所謂的以德報怨,軍人就是要有搏殺敵人的鐵血精神。

軍隊必須有狼性,才能戰無不勝。面對美軍戰爭的咆哮,人民軍隊不要推崇儒道,而是要有血性,要敢於亮劍,「縱然是敵眾我寡,縱然是身陷重危」,「一句話,狹路相逢勇者勝,劍峰所指所向披靡」。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77/node1429715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