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1854年,19歲的北愛爾蘭人羅伯特·赫德,在英國外交部招考派駐中國外交人員時,因成績優異而被錄取。臨行前,他的父親從口袋裡掏出50英鎊塞在他的手裡,作為他前往中國的路費。
來到中國的羅伯特·赫德,在英國駐寧波領事館當見習翻譯。期間,他對中國國學經典發生了濃厚興趣,他特地花了3420文錢,買回《易經》、《孟子》、《詩經》、《大學》、《中庸》等書來研讀,以提高自己的中文修養。
二
這位身材瘦小、態度謙遜的英國人,在普遍高頭大馬、態度傲慢的洋人堆里,顯得卓爾不群,頗合盲目自大的中國人的胃口。「鬼子六」恭親王奕沂第一次見到他,就喜歡上了他,後來更是公開叫他「咱們的赫德」!羅伯特·赫德於1863年從外交崗位調出,被清政府任命為海關總稅務司司長時,才28歲,手下有雇員5500人!工作狂的赫德一天工作18個小時,為提高工作效率,他總是站著辦公。等他被任命為總稅務司,他的月俸達800兩白銀。
站著辦公的赫德
三
羅伯特·赫德是個實幹家,他上任伊始的1863年,中國海關收入是725萬兩、1866年為780萬兩,到1887年已高達2054萬兩,而到1899年則達到了2666萬兩,占政府財政收入的1/3。關稅成為清政府最穩定的財源,赫德也因此而成了大清國名副其實的"財神爺"。京師同文館、洋務派軍工廠、官派赴美留學生及駐外使館等費用,大部分都來自羅伯特·赫德掌舵下的海關稅收。
羅伯特·赫德對當時的中國官場積習甚為痛恨,他在1865年向總理衙門上了一份摺子,叫《局外旁觀論》,在這個摺子中,他痛斥中國官員「盡職的少,肥私的多」,並說這種官場腐敗習氣將是激起民變的主要因素;他還痛斥中國軍隊「平時訓練只是擺擺架勢,懶惰享樂,只知道提籠養鳥」;而知識分子則「讀死書,只會紙上談兵,遇到實際問題則束手無策。」赫德針對這些現象,提出向西方學習;整頓財政;加強外交。可這份摺子太過麻辣,它最後的歸宿只能是紙簍。
赫德與中國官場
四
儘管有曾國藩對他的告誡在先:在中國與英國的利益衝突中,如果你偏袒英國,我們就會拚死相爭。但是,當中國駐英大使郭嵩燾問赫德:"你到底是在幫中國還是在幫英國?"時赫德回答道:"我哪個也不偏袒,我要像騎馬那樣坐在中間,只有這樣,我才能坐得穩。"郭嵩燾又問:"假如有的事無法保持中立,您該怎麼辦?"赫德說:"但我畢竟是英國人啊。"
五
1900年,控制了北京的義和團,將北京至天津全線封鎖,逼停火車,憤怒的義和團和甘軍最後開始對各國駐華使館進行圍攻。在這場突如其來的事變中,赫德看到了一個民族覺醒的力量,他在槍炮聲中,用鉛筆記下了他其時的感受以及他對這個深陷災難而奮起反抗的國家未來的預測,他寫道:"今天的這個插曲並非毫無意義,這是一個即將發生變革的世紀序曲,它將是遠東未來歷史的主調。公元2000年的中國,將完全不同於1900年的中國。"通過這場事變,赫德已經看到了備受西方列強鐵蹄蹂躪的中國人,在忍無可忍的情況下的奮起反抗。
六
在中國居住了50多年的赫德,雖然分別於1864年被授予按察使的三品銜、1869年被授予布政使的二品銜;1881年被授予頭品頂戴、1885年被授予雙龍二等第一寶星、花翎;1889年被授予三代正一品封典、1901年被封太子少保銜等,但在1908年,已73歲的赫德寫下了這樣一首詩,"你嬉戲已足,你吃飽喝足,該是你離去的時候了。"當他前腳離開中國,他的屬下就發現:赫德的辦公桌上釘著一張便條,上面寫著:"1908年4月13日上午7時,羅伯特·赫德走了。"
1911年,以享年76歲在英國病逝的赫德,被清政府追封為「太子太保」。而就在赫德去世20天後,中國改朝換代的「武昌起義」爆發,赫德的預言變成了現實!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77/node1428031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