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遼寧石山鎮南驛馬坊村,一代梟雄「東北王」張作霖的英靈安息於此。讓人不禁產生好奇的是,張作霖墓前為何豎立著一塊「馱龍碑」?而說起這塊馱龍碑,不免要牽扯出一個歷史上著名的人物---福彭。
福彭是清朝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的大紅人,他的姥姥是康熙的乳母,且年幼時聰慧可人,所以深得康熙愛憐。
康熙帝晚年兒孫滿堂,孫輩近百位,但康熙只喜歡三個人,一位是弘曆,一位是弘晝,再一位便是福彭,其他孫輩只在逢年過節時才能見到祖父,唯有弘曆、弘晝和福彭欽命宮中居住、宮中讀書。康熙經常忙中偷閒,與這三位孫輩共處,即施教於三位孫輩,又從中享天倫之樂。
康熙駕崩,雍正臨朝,福彭之父納爾蘇因與十四阿哥過從甚密被奪爵,郡王爵位便由19歲的福彭承襲。兩年後,雍正欽點平郡王福彭進宮,為皇子伴讀,在南書房讀書的一共五人,有弘曆、弘晝和年歲相仿卻是叔輩的允禧、允祕及福彭。
其中福彭居長,名為伴讀實際上卻是班長,是雍正皇帝為兩位皇子和兩位幼弟選中的楷模。雍正企盼兩位皇子和幼弟受福彭影響,學富五車而又仁厚通達。這樣的讀書生涯,福彭一直持續了數年。
雍正八年,朝廷聞奏報,盛京多雨,皇陵前河道淤塞有年,皇陵有受累之危。雍正帝趕緊派平郡王福彭為專使大臣,前往盛京擔綱修整河道、以安皇陵的重任。回歸北京之後,福彭又在軍機處行走,參與軍國大事。
福彭戍邊期間,當時身為親王的弘曆非常想念從小一起長大的「學兄」,兩人間常有詩詞往來。
乾隆登基以後,福彭奉旨回京,進入朝廷中樞,成為了朝中重臣,在六位總理大臣中居莊親王允祿、果親王允禮之後,鄂爾泰、張廷玉、訥親之前。縱觀清朝二百餘年歷史,三朝恩寵的宗室實不多見,福彭卻是康熙恩養、雍正重用、乾隆視為股肱的唯一一位。
乾隆繼位之初,分析了康雍兩朝宗室顯戚執掌中樞的利弊後,痛下決心,確立了宗室貴戚禮遇恩厚,優發高俸,但必須遠離中樞,不得涉足政務的制度。乾隆認為,只有如此才能避免兄弟失和,才能使政令暢通。
當然,宗室顯戚們面子充分關照,每逢祭祀、慶典和務虛的活動,宗室顯戚出頭露面,盡享尊榮。福彭身為郡王,自然屬退享尊榮之列,或許乾隆為這位「學長」惋惜,但並未特例特辦。
自乾隆推行此策略起,朝中的中樞大臣再無宗室貴戚,要不然也輪不上和珅、劉墉位居班首。
可惜,這項有利社稷的改革,在辛酉政變後徹底中斷了,宗室不但再次左右中樞,還死抱著權力不放,直到慈禧臨終前公布的推行君主立憲的中樞機構,依然集權於宗室,讓原本對革命不以為然的士大夫階層寒了心。
乾隆十三年十一月,福彭病亡。乾隆聞訊後特下諭旨:「平郡王宣力有年,恪勤素著,今聞患病薨逝,朕心深為軫悼,特譴大阿哥攜茶酒往祭,並輟朝三日。」同時,乾隆格外關照福彭的墓碑,吩咐著人精心雕刻。
一來由於乾隆朝乃清之鼎盛,所制瓷器和家具都非日後可比;二是有乾隆的熱別恩寵,福彭墓前的馱龍碑尤為精緻,堪稱上品中的上品。
說到這裡,不得不說張作霖、張學良父子與兩位鐵帽子王有「緣」,父親張作霖「豪奪」順承郡王府,兒子張學良「巧取」克勤郡王的馱龍碑。張作霖生前將順承郡王府變成大帥府,死後又占有了克勤郡王的馱龍碑。
想必東北王張作霖生前榮耀,死後也想過一把「王爺」癮吧!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