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口千百年在6千萬以下,哥倫布的發現使中國人口破億!

自春秋戰國開始,各個國家開始重視人口統計,秦朝更是擁有了完善的人口統計制度,古代人口就是國家最大的資源,征戰、賦稅、徭役,沒有足夠的人口資源,國家是無法繁榮發展的,雖說多多益善,可是直到明代,歷朝的人口都超不過6000萬。

這倒不是說,因為戰亂病疫決定的,最主要的原因是土地資源,適合耕種的土地是固定的,土地產量歷朝也是差不多的,這也就決定土地供養的人口有一個限度,這個限度雖說不一定是6000萬,但當人口逼近6000萬的時候,土地資源必定相對不足,也就是土地產的糧食不足以支撐所有的人口溫飽,接下來的就是人口的銳減,之後人口再次增加,如此反覆。

這種情況到明清兩朝發生了變化,明末是人口直逼兩億,晚清更是達到了四億,出現這種現在的原因還要多虧了哥倫布,1492年哥倫布發現美洲後,美洲開始被歐洲殖民者劫掠,來自美洲的高產作物玉米開始在全世界傳播,最終通過南洋商人的「偷渡」進入中國並迅速擴散,同時期的還有土豆、紅薯、木薯等作物也紛紛落戶中國,這類外來作物的共同特點是適應性強且高產,特別是水土貧瘠的山地,使得可利用土地大量增加,糧食產量大幅提升。

糧食充足,這使人口猛增,畢竟家裡有餘糧,百姓就多生娃,誰不想後代子孫繁盛,牟足了勁就是生。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77/node1426822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