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存在許許多多令人驚嘆的時刻,當然,歷史也充滿了遺憾。就拿二戰結束後的那段歷史來說,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在最終無視了陸相阿南惟幾「一億玉碎」的設想,最終選擇無條件投降。很多歷史學家認為裕仁此舉出發點根本不是為了讓日本民眾少受苦,而是為了保全天皇制度不被徹底摧毀。
當然,私心歸私心,日本的投降客觀地講是拯救了日本人。要知道在1945年初,美軍高層就制定了直接「解放」日本本土的「沒落行動」。美國人深知日本民眾的狂熱,因此他們甚至將使用芥子氣等毒氣列入了可行方案中。而蘇聯方面也是在占領了南千島群島後,也做了充分的登陸準備,可以說進攻日本本土已經是箭在弦上,盟軍也在計劃中點出,如果日本百姓拿起武器抵抗,則一律消滅。
然而,天皇力排眾議決定投降雖然「打亂」了美軍的戰略安排,但「沒落行動」也給盟軍在戰後管理日本起到了參考作用。首先,美軍徹底解除了日軍數百萬軍隊的武裝(其實都是些烏合之眾,有作戰能力的士兵已經寥寥),並對日軍裝備進行拆解;接著,盟軍開始商量對日本的駐軍行動,力求監視日本的方方面面;另外,日本國內所有軍工企業、甚至是一部分有軍工生產能力的民用企業都被列為重點監視對象,日本的工業體系可以說是遭到一定程度的拆解,一系列嚴苛的制裁手段讓戰後的日本社會近乎癱瘓,當然這也是大快人心的。
不過此時有個尖銳的問題擺在戰勝國的面前:日本天皇是否允許繼續保留。為了這個問題,美國為處理戰後問題的「戰後計劃委員會」還曾發生了相當大的分歧。以美國總統羅斯福為代表的強硬派認為,日本天皇是日本民眾的精神支柱,同樣也是日本軍國主義的根源。要是不徹底摧毀天皇制度,那麼二戰都不能算是徹底的勝利。而以杜魯門、胡佛和麥克阿瑟為代表的溫和派則主張天皇是被日本軍國主義利用的工具而已,並能與罪惡等同。
實際上,當時的麥克阿瑟等人在與日本的投降談判中沒少以公謀私,很多學者相信,「馬來亞猛虎」山下奉文掠奪的黃金,有很大一部分都被日本皇室當成籌碼「賄賂」美國高層了。而羅斯福則一貫堅持一定要審判並處死天皇,絲毫沒有迴旋的餘地。當然,羅斯福的堅持與他對日本人的偏見不無關係。他曾公然表態,「日本是世界上最卑鄙無恥的民族」。日本人並非勇敢無畏,而是野蠻嗜血,愚昧無知,不敢承認失敗。輸不起的日本人隨隨便便都可以剖腹自盡,更別說如何對待他人的生命了。
有趣的是,羅斯福還專門為此問過蔣介石的看法,蔣稱「發動戰爭是日本軍閥的過錯,應當剷除,但不應干涉日本的國體。」他不希望中日之間產生長久的敵視,「不應與日本造成民族間永遠的錯誤。」羅斯福原本想得到盟友的支持,這樣的回答顯然讓他感到非常詫異。
最終在溫和派的干預下,天皇還是免於被審判。不過兩派還是達成了一致,即要肢解日本,用強硬手段長期占領日本,使軍國主義完全沒有復辟的機會。羅斯福的意思很明確,要麼直接讓日本滅國,要麼一次性給它搞成三流小國。當時「戰後計劃委員會」還專門劃分了反法斯西同盟各主要國家在日本駐軍的勢力範圍,一切看上去勢在必行。
然而,隨著羅斯福總統的突然去世,溫和派的杜魯門上台,一方面為了更多的私人利益,另一方面,美國與蘇聯的關係迅速惡化,之前商定好的各種共同治理日本的方案,都成為了一紙空談。後來正如我們所知,美國不斷在日本深耕,如今已成為最大的贏家。而日本一方面忌憚美國這個強大又可怕的對手,另一方面又樂於從美國的「幫助」中獲益。日本也避免了成為三流國家甚至是直接滅國的命運,反而在戰後迅速崛起,至今仍然是一個不可忽視的強國。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