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明是5000年還是3700年?

華夏文明,亦稱中華文明,是指約五千年前黃河流域華夏族建立的文明體系。在秦漢之後,華夏文明在歷史進程中,從黃河流域逐步擴張,至宋明時形成長江流域與黃河流域並重的中華文明。中華文明,現今是中國大地的現有及遺存文明的總稱。華夏文明是相當古老的文明,千百年中雜揉了鄰近各族文化,當包容多元文化而非獨尊漢族文化。

但是有的史學家(西方學者居多)包括我們喜愛的易中天授對中華文明的起源存在異議。首先我們要搞清什麼是文明,文明,是人類建立的物質與文化財富的總稱。文明起源的三大標誌分別是城市、文字和國家。依據文明的概念以及文明的標誌加之考古推論,有的史學家推論中華文明距今為3700,而非5000年,認為中華文明的開始是距今3700年也就是公元前1600多年的殷商的建立。

 商朝又稱殷、殷商(前11675年—前1046年積629年,是中國第一個有直接的同時期的文字記載的朝代,這標誌著中國進入了信史時代。商朝前期屢屢遷都,直至盤庚定都於殷(今河南省安陽市),及後的273年里再沒有遷都,所以商朝又叫殷朝,有時候也稱為殷商或者殷。商代出現的甲骨文和金文(因多刻於青銅器上,亦稱「銘文」)是目前已經發現的中國最早的成系統的文字符號。中國傳統歷史學關於商朝的詳細文獻記載資料,多來自於其一千年後的紀錄,主要有東周的《竹書紀年》和《尚書》,西漢司馬遷的《史記》。商朝具有豐富的考古學發現,主要遺址有位於今日河南偃師的二里頭遺址和商城遺址,鄭州的二里崗遺址,安陽的殷墟遺址等。在河北邢台市、邯鄲市、河南信陽市、輝縣、新鄭市等許多地方還發現大量商朝文化遺產。商朝自先商到晚商共14次遷都。其中只有安陽殷墟是盤庚以後諸王世的都城,學術界對此看法比較一致。安陽殷墟遺址於20世紀上半葉被發現後,出土的甲骨文幾乎完全印證司馬遷《史記》中所記載的商王世系。近代,在以前被普遍看作蠻夷之地的非中原地區,如成都、廣漢為中心的三星堆文化,湖南寧鄉的炭河裡遺址等出土的文物也證明,在商時期的長江流域也平行存在發達的非中原文明。

夏朝(約前2070年—約前1600年)根據史書記載,禹傳位於子啟,改變了原始部落的禪讓制,開創中國近四千年世襲王位之先河。雖然中國傳統文獻中關於夏朝的記載較多,但由於都成書較晚,且迄今為止又沒有發現公認的夏朝存在的直接證據,如夏朝同時期的文字作為自證物,因此近現代歷史學界一直有人質疑夏朝存在的真實性。更別說三黃五帝了,而且人們對三黃是哪三黃,五帝是哪五帝都沒有明確的定論。關於他們的認識多來自傳說。

這麼說來中華文明確實是3700年而非5000年之多。但是司馬遷在《五帝本紀》中有這麼一段話:太史公曰:學者多稱五帝,尚矣。然尚書獨載堯以來;而百家言黃帝,其文不雅馴,薦紳先生難言之。孔子所傳宰予問五帝德及帝系姓,儒者或不傳。余嘗西至空桐,北過涿鹿,東漸於海,南浮江淮矣,至長老皆各往往稱黃帝、堯、舜之處,風教固殊焉,總之不離古文者近是。意識是說太史公說:學者們很多人都稱述五帝,五帝的年代已經很久遠了。《尚書》只記載著堯以來的史實;而各家敘說黃帝,文字粗疏而不典範,士大夫們也很難說得清楚。孔子傳下來的《宰予問五帝德》及《帝系姓》,讀書人有的也不傳習。我曾經往西到過空桐,往北路過涿鹿,往東到過大海,往南渡過長江、淮水,所到過的地方,那裡的老前輩們都往往談到他們各自所聽說的黃帝、堯、舜的事跡,風俗教化都有不同,總起來說,我認為那些與古文經籍記載相符的說法,接近正確。我們知道文化是需要傳承與積澱的,殷商文化是比較燦爛的文化,很明顯它是有所繼承的。

關於中華文明的歷史長度以後爭論會更加激烈,只有等到新的考古研究才能逐步結束爭論還歷史的真相。四大文明古國,四去其三,那三大滅亡的古國留下的文化遺產至今還不斷造福人類,可想而知我們的老祖宗給我們留下了多少財富,作為一個炎黃子孫,華夏兒女不得不為中華歷史感到驕傲。

不久前,在逛今日頭條時,有網友這樣評論:我願意用我們的歷史換美國的繁華。然而歷史是千年的積澱,財富是一代人的努力。復興中華需要我們這一代!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77/node1424170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