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爾幹半島具有非常重要的戰略位置,從地圖上看,這個地段在歐洲、亞洲、非洲的三角地帶,控制著通往印度洋的航路。
這個地區是個比較敏感的地區,在這裡爆發過兩次戰爭,一次是抵禦土耳其入侵,跋扈的土耳其擴張的野心越來越過分,引起了同盟國聯合的對抗。第二次也是抵禦土耳其,不過這一次是以同盟國內部鬥爭為主,土耳其只是參與了戰鬥。
其實,早在十四世紀,這一地區一直處於土耳其統治下,人民苦不堪言,為了獨立,大家一起想辦法,聯合起來跟土耳其死磕,最終打敗了土耳其。
巴爾幹地區不是中國人關注的地方,但離我們並不遠,與中國相似的是,那裡也有很多民族。
二十多個民族混居在一起,民族與民族之間的「界線」比較混亂,歷史遺留的問題比較多。有的土地明明說好是歸這個民族,但另外一個民族卻過來「搶地盤」。當地的很多「僑民」甚至比當地人還要多,這是很不可思議的事情。
巴爾幹是「火藥庫」,長期處於各小國撕逼狀態,主題就是跟土耳其死磕。比較強悍的國家比如希臘、保加利亞,通過鬥爭取得獨立,但有一些國家還是被土耳其控制著。
巴爾幹地區人民渴望自由,對土耳其專制非常不滿,為了讓自己國家享有獨立權利,有的國家聰明的採取了「聯合」其他小國的辦法,因為同盟是最有力量的組合。
巴爾幹同盟的形成,是一個聰明的「小國」的主意,這個小國叫塞爾維亞。它將準備獨立的國家納入自己的版圖,把它們變成自己的一個省。
塞爾維亞的算盤珠子扒拉得響,但別的國家不一定干,好好的「獨立」國家,幹什麼要成為你的一個省?
希臘對拜占庭帝國的輝煌念念不忘,想把自己領土拿回來,最好能把別國領土也拿回來,建立輝煌帝國。塞爾維亞想著,自己要建立「大」塞爾維亞,領土就不能「小」,所以它打算把阿爾巴尼亞切割成蛋糕片,把出海口都占領了。
保加利亞也蠢蠢欲動,覺得是時候一展抱負了,於是保加利亞和塞爾維亞聯合起來形成同盟,共同反對強大的敵人。後來希臘也加入進來,門的內哥羅也加入進來,巴爾幹同盟形成了。
同盟國心裡是有底的,因為隨著巴爾幹各國經濟實力的增強,積累了一定財富,再者說,幾個國家聯合,共同進退,從心理上來講,也是有底氣的。
這場決鬥開始的目的就是「利」,因為各國商品經濟迅速發展,對市場空間的要求,在國際市場上展開了殘忍的爭奪,也是為了「利」字,各國聯合起來,要把土耳其扔出利益版圖。
事實上,同盟像滾雪球一般越滾越大,先是由幾個主要參與國組成,後來有很多國家參與,巴爾幹地區在每一個參與國眼裡意義都非常重要,他們想要利用它謀取暴利,建設自己的國家。
帝國主義各國在這個地區爭鬥,都想把其他國家扔出利益版圖,他們塔牌一樣轟然倒塌,互相關聯,互相影響。
巴爾幹當地人們也受到影響,民族到了存亡的關鍵時刻,他們不得不一腔熱血聯合起來,一致對外,將敵人趕出自己的國家,將同胞從水火中拯救出來,為此,他們誓死抗戰,十分勇敢。
這個同盟的形成,深層原因是一個「利」字,「利」字當頭,原本不可能成為朋友的人就會成為朋友。
然而和平是短暫的,巴爾幹半島在短暫的光明之後,又陷入戰爭頻發中,實在是每個國家都想多占領土,這就必然侵犯別國的利益。
巴爾幹地區宗教矛盾也多,戰爭不斷爆發,它被稱為世界戰爭的「火藥庫」。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77/node1423272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