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血震異族 薛仁貴活埋13萬人 狠辣至極嚇壞西域各國

韓英倫| 2017-02-11| 檢舉

中原王朝自古以來就和少數民族摩擦頻頻,既有漢唐卓越的對外對外戰績,也有宋朝的的保守和退讓,更有元清兩代的少數民族建立王朝,而且頻繁的戰爭也讓邊關成為了軍人們的天堂,自古邊疆多猛將,秦的蒙恬蒙毅,趙的李牧,漢朝霍去病衛青,到了唐朝有薛仁貴,而今天我們要說的就是唐朝的猛將,薛仁貴。

薛仁貴(614年-683年3月24日),名禮,字仁貴。漢族,河東道絳州龍門縣修村人(今山西河津市修村人)。唐朝名將,著名軍事家。薛仁貴出身於河東薛氏世族,在貞觀末年投軍,征戰數十年,曾大敗九姓鐵勒,降服高句麗,擊破突厥,功勳卓著,留下「良策息干戈」、「三箭定天山」、「神勇收遼東」、「仁政高麗國」、「愛民象州城」、「脫帽退萬敵」等故事。官至瓜州長史、右領軍衛將軍、檢校代州都督,封平陽郡公。

關於薛仁貴的傳奇故事有非常多,在過往的民間作品裡,薛仁貴總是一副俊俏小將的樣子,但其實現實中的薛仁貴絕對是一個鐵血硬漢子,貞觀十九年(645年),唐太宗李世民於洛陽出發出征高句麗。三月,在遼東安地戰場上,唐朝將領劉君邛被敵軍團團圍困,無法脫身,無人能救,在此危難時刻,薛仁貴單槍匹馬挺身而出,直取高句麗一將領人頭,將頭懸掛於馬上,高句麗軍觀之膽寒,於是撤軍,劉君邛被救。此役過後,薛仁貴名揚軍中。

勇猛無比是薛仁貴的標籤之一,薛仁貴曾手持戟槍,腰挎雙弓,單騎沖陣,戰敗高句麗大軍。戰後,李世民召見還只是小兵的薛仁貴,賜馬二匹,絹四十匹,生口十人為奴,並提拔為游擊將軍、雲泉府果毅。

後來就是薛仁貴的一路輝煌,顯慶三年( 658年),李治命程名振征討高句麗,以薛仁貴為其副將。薛仁貴於貴端城(位於今遼寧渾河一帶)擊敗高句麗軍,斬首三千餘級。顯慶四年(659年),薛仁貴又和梁建方、契必何力等,與高句麗大將溫沙門戰於橫山。當時,薛仁貴手持弓箭,一馬當先,沖入敵陣,所射者無不應弦倒地。接著,又與高麗軍戰於石城,遇善射敵將,殺唐軍十餘人,無人敢當。薛仁貴見狀大怒,單騎突入,直取敵將。那個敵將懾於薛仁貴勇武,來不及放箭,即被薛仁貴生擒。十二月,薛仁貴又與辛文陵在黑山擊敗契丹,擒契丹王阿卜固以下將士,戰後他因功拜左武衛將軍,封河東縣男。

戰功赫赫,為人剛猛的薛仁貴在對待敵人方面毫不留情,龍朔元年(661年),李治詔鄭仁泰為主將,薛仁貴為副將,領兵赴天山擊九姓鐵勒。臨行,李治特在內殿賜宴,在席間對薛仁貴說:「古代有善於射箭的人,能穿透七層鎧甲,你射五層看看。」薛仁貴應命,置甲取弓箭射去,只聽弓弦響過,箭已穿五甲而過。李治大吃一驚,當即命人取堅甲賞賜薛仁貴。

鄭仁泰、薛仁貴率軍赴天山後,九姓鐵勒擁眾十餘萬相拒,並令驍勇騎士數十人前來挑戰。薛仁貴臨陣發三箭射死三人,其餘騎士懾於薛仁貴神威都下馬請降。薛仁貴乘勢揮軍掩殺,九姓鐵勒大敗。接著,薛仁貴又越過磧北追擊敗眾,擒其首領兄弟三人。薛仁貴收兵後,軍中傳唱說:「將軍三箭定天山,壯士長歌入漢關。」從此,九姓鐵勒衰敗,不再為邊患。

然而為了消除後患,薛仁貴命令部下將13萬已經投降的鐵勒人就地坑殺,製造了中國歷史上駭人聽聞的殺降暴行。慈不掌兵。歷代的名將都常要克服內心的軟弱和同情,冷靜冷血地為軍隊考慮,很多時候不得不犧牲無辜百姓的利益甚至性命,否則就很可能因為一念之仁而累死千軍。

當時為了一絕後患,薛仁貴的做法只能說是為大局著想,雖然留下了冷酷的名聲,但是卻實打實的為大唐消除了邊患,以至於很長一段時間西域諸國都不敢和唐朝為敵,就因為薛仁貴的存在,稱之為威震西域也不為過分!

原創 歸綏居士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77/node1416650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