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和七下西洋,只有最後一次才完成他真正的目的

韓英倫| 2017-02-05| 檢舉

眾多周知明朝永樂帝朱棣在位期間,一大功績就是鄭和七下西洋,打通海上外交,促成萬國來朝的盛世景象!

但是其實鄭和下西洋,始終有一個自己的私心,直到最後一次南下才完成這個心愿。

說這個就要從頭認識一下鄭和這個人。鄭和原名馬和,小名三保,雲南人,鄭和的父親和祖父都是伊斯蘭教,所以沒有意外馬三保從小就是一個虔誠的伊斯蘭教徒。這就是一切的開始。

洪武十四年(1381)朱元璋派兵遠征雲南,這次遠征改變了馬三保的一生,明朝平定雲南,馬三保成了一個孤兒戰俘,明朝對待兒童戰俘有一個殘忍的慣例——閹割。

馬三保的童年是充滿痛苦的,但是他沒有甘於平凡,14歲那年他因聰明伶俐的表現,被朱元璋的四兒子選中,從此馬三保遇上了一生中的貴人,就是這個人給了他機會流傳千古,他就是朱棣。

當年他還是燕王朱棣,在朱元璋死後,他以靖難之名造反,在鄭村壩這個地方遭遇明朝南軍大戰一場!這場戰役中馬三保給朱棣提出了一個制勝的戰法,並且在後來的戰鬥中立下赫赫戰功!

後來朱棣登基之後,在南京御書「鄭」字賜其鄭姓,於是就有了流芳千古的這個名字——鄭和。

因為朱棣是造反登基,所以他上任後最在意的事就是尋找生死不明的建文帝,而這就是鄭和下西洋最重要的任務。

朱棣命鄭和率船隊走海路一路尋找建文帝的消息,明面上說是溝通萬國。於是在永樂三年六月十五(1405)這個載入史冊的日子,鄭和從福建五虎門起航,開始他七下西洋的偉大遠航!

在朱棣心中,鄭和是去尋找建文帝順帶揚明朝國威,但是在鄭和心中,他想做另外一件事,去他心中的聖城!

前面說了鄭和是一個虔誠的伊斯蘭教徒,他的父親祖父都是,而且他的父親祖父都曾經去過麥加聖城朝拜,這是所有伊斯蘭教信徒的信仰,也是鄭和的信仰。

所以這次遠征鄭和自己心裡的目的是能去到聖城麥加,完成自己的朝拜。但是這一次他沒有,而且前六次他都沒有,直到最後一次。

六次遠征之後,永樂帝晚年也忘了鄭和。將近十年之後,宣德帝為了揚大明國威又重新找回了鄭和,讓他再度遠航,令萬國來朝。

這時鄭和已經快60歲了。這個年近花甲的老人又燃起了希望,他將在這一次遠征完成自己數十年的朝聖夢想。於是他又出發了,並且沒有再回來。

鄭和一路將大明的國詔傳給無數小國,同時駛向夢中的聖城麥加。終於他熬到了這一天,五十年的朝聖之旅終於完成,他到了聖城麥加觸摸到了聖石,圓夢了。然後船隊開始返航。這是鄭和的第一次朝聖,也是他的最後一次。

在返航的途中,多年的航海生活燃盡了鄭和的所有精力,這個花甲老人終於病倒了,然後在古里(印度科澤科德)走到了生命的盡頭。

古里,是鄭和第一次下西洋的終點,最後也成為他生命的終點。當年第一次來到這裡,鄭和曾留下一塊石碑,上面刻著「永詔萬世」。用這句話作為他的墓誌銘也不為過。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77/node1412517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