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我方團隊張嶔
一:窩囊皇帝窩囊仗
明朝軍事,出名的鐵血頑強,當然,也有窩囊的年月。比如十六世紀中葉,確切說,是明朝嘉靖皇帝在位的後半段。
那時的明朝,歷史積累問題大爆發,昔日威武無敵的軍隊,遇事常見犯窩囊,東南幾十個倭寇組個團,一次差點把南京端了。北方宿敵韃靼可汗阿勒坦,得空就南下侵擾,曾經把北京周邊橫掃個遍,竟都沒瞧見敢吭氣的明軍。簡直集體窩囊到家。
如此窩囊,當年嘉靖皇帝也怒,重手整頓過很多次,殺人問罪都辦過,倒也冒出過不少鐵軍良將,比如俞大猷戚繼光馬芳,流傳到今天依然名號響亮。可窩囊毛病,卻還是根除不掉,逮著機會就要鬧一場。
待到嘉靖帝駕崩,兒子隆慶帝朱載垕登基沒一年,也就是隆慶元年(1567)十月,窩囊的明軍,立刻又「獻禮」:老對頭阿勒坦南侵,周邊明軍也是老套路,不是躲就是跑,重鎮石州幾個鐘頭就淪陷,然後被阿勒坦燒殺搶掠八天,不遠處幾萬明軍,卻是紋絲不動,干看了八天熱鬧。如此活劇,史稱「石州慘案」。消息傳到北京城,大明朝野都炸了。
滿朝的文武,只要會說話的,各個義憤填膺,紛紛強烈譴責,但是最該怒的人——登基不到一年的隆慶帝朱載垕,反應卻十分奇特,收到消息後倒也震驚,大臣面前滿臉悲憤,急了就唉聲嘆氣,甚至回到深宮裡,想到這恥辱,難受的飯都吃不下,依然還是唉聲嘆氣。莫說發狠,反而是十足窩囊樣。
對這窩囊樣,當時朝堂上好些大臣們,卻是反應淡定:習慣了。
因為這位隆慶帝朱載垕,三十多歲的年歲,早就是個出名窩囊人,做皇子的時候,做派就低調,這時君臨天下,平日和大臣開個會,臣子們吵的激烈,就他眼睛放空狀望遠方,經常驚倒一片。十萬火急的事報過來,都是能甩就甩。如此作風,照當時大臣鄭履淳的憤怒吐槽說:自從盤古開天闢地,就沒聽說過像他這樣還能治好國家的。
如此窩囊皇帝,攤上這般窩囊的事件,照好些大臣嘀咕:這個大明朝,簡直窩囊到家了。
就在這窩囊到家的時刻,十月四日,滿臉悲戚戚的明穆宗朱載垕,終於發布了一條相關詔書,沒有憤怒抨擊,沒有暴跳如雷,只是簡單一個要求:大臣們要踴躍舉薦邊將,並對國防問題發表看法。
但是,就是這個簡單的命令,背後卻藏著這位「窩囊」皇帝,此刻起堅定不移的信念:喚醒大明朝的鐵血精神,重建一支頑強敢戰的強大鐵軍!
二:整頓,就是這麼簡單
石州慘案發生的時候,在好些大臣眼裡,大明朝的邊防問題,其實是沒救了。
因為二十多年來,和這次類似的慘案,早就有好多次,明朝軍隊非跑即躲的現象,瞧都瞧習慣了。莫說是此時窩囊的隆慶皇帝,就是他爹,那個出名腹黑精明的嘉靖帝,就不知道暴跳如雷過多少回,暴風雨般的鐵腕整頓,也是一撥接一撥,一二品的大臣都殺了好些位。可是就如開頭所說,除了整出幾位名將來,整體的風氣,依然是越整越窩囊。
雷霆暴雨都整不動,就憑這窩囊皇帝嘆兩口氣就行?
於是發布命令沒多久,好像應景似的,也有大臣開始上書,但基本都是務虛的,典型兵科給事中魏時亮,靠譜辦法說不出個丑寅,決心卻表得堅定:願君臣共起,同仇敵愾,則虜患不足平。類似的奏摺,都是這種漂亮話。這也是明朝多年來的風氣:誰知道皇上玩真的還是三分鐘熱度,說兩句漂亮話總不吃虧。
尤其叫大臣們深感無語的是,以前嘉靖帝碰這類事,直接責任人說殺就殺,而且是一抓一群官。這次的隆慶帝,卻連這膽氣也沒有,如此恥辱的石州慘案,相關責任人,卻是先只來了個罰俸處理,其他罪名再議。難道是輕輕放過的節奏?
就在大家都以為,這又是一場雷聲大雨點小的鬧劇時,兩個月後,也就是是年年底,突然又是一聲炸雷:石州慘案的所有責任人,上至總督巡撫,下至基層軍官,只要沾上的,前後所有醜事,竟然不動聲色間,全被查個清楚。然後一本正經走司法程序,別管多大官,該什麼罪就受什麼罰。特別是幾個帶頭看熱鬧總兵,宣告罪狀後全數處以死刑。
這次處理特殊在哪?以前都是暴風雨般整頓,快速殺過抹掉,這次用兩個月時間,里外一頓清查,不斷加重力度,輕鬆帶出一片。處置過程更嚴格走司法,所有罪依法判,不來特事特辦那套,而且如此恥辱事件,犯錯的罰了,幾位表現英勇的軍官,也依照法律表彰嘉獎。效果也立竿見影,以《明史記事本末》說:將士始知畏法焉!
如此苦心,用意也正在這裡:讓三軍將士害怕整頓,風聲過去自然就松,只有先樹立法律威權,讓他們明白有法必依。整頓軍備,才真有可能靠譜!
等著將士們知道怕了,同樣是石州慘案處理期間,隆慶帝再次拋出了重磅猛藥:《御虜十三策》。這就是在務虛期間,表面輕描淡寫下,這位皇帝集合心腹大臣,謀劃出的整頓方略:包括了責任落實,選兵練將,將帥責任劃分,軍備協調各個方面。每一條,都切中要害!
明朝軍事為什麼當時窩囊?原因其實也簡單:先前的衛所制度崩潰,軍隊保障裝備都差,外加責任劃分不清,苦大兵又要打仗又要背黑鍋,文官們瞎指揮卻擅長甩鍋。如此毛病積累,打仗肯定各種爆發。毛病都清楚,但改毛病卻難,每件都是集體扯皮。
而隆慶帝的用意就在這裡:既然要扯皮,那就讓你們扯個夠,石州慘案後,從查案到落實軍事策略,樣樣自己不說話,發動群臣建言,不斷的施加壓力,叫大臣們站出來互相指責攻擊,然後順藤摸瓜,一邊清查責任樹立威權,一邊集思廣益,把靠譜的方略定好。而今威權樹起來了,方略也有了,大臣們一頓折騰,扯皮也扯累了,沒說的:執行!
於是,經過一頓折騰的大明朝,在不動聲色里,完成了人事洗牌和方略調整,整個北部防線的經營,開始隆隆上馬了。
三:不說不代表不支持
隆慶帝在位時間短,但工作方式,卻是一直這樣:表面上一臉窩囊,啥事都推開不管,其實卻是發動大臣先敞開鬧,自己居中拿捏,找准方向把事情捏成。同時期的懲治腐敗遏制黨爭如此,整頓軍隊,也同樣如此!
但軍隊的挑戰,卻是更殘酷,別看新方略推行下去了,也紅紅火火執行了,練兵防禦各項工作,都是有條不紊。但是這個窩囊毛病,也不是這麼簡單治。這就好比積累了幾十年的老毛病,只靠一兩副藥,止痛可以,去病根卻難。
要去病根,下藥很重要,動手術也必須,而在修理完石州的殘兵敗將後,隆慶帝又甩出一把手術刀:抗倭英雄戚繼光。
身為抗倭戰爭的一代傳奇,戚繼光在嘉靖年間,上演的是逆天滅倭神劇,手把手帶出的戚繼光,堪稱東南第一恐怖軍團,對上兇殘倭寇,從來都輕鬆吊打,每次都是自家死傷個位數,倭寇的死傷常見四位數,一路從浙江碾到越南,親手把血火連天的東南,碾得一片太平!
如此英雄,要整頓北方,當然要大用,隆慶二年五月,戚繼光走馬上任,總理薊州,保定,昌平三地練兵事務,總兵以下都受節制。可謂擔當重任。而且用的還特別配套:戚繼光的老上級譚綸也同樣北調,擔任薊遼總督,而且當地與戚繼光平級的總兵,能調開的一概調開,既然用,就是掃除一切障礙,不讓任何人掣肘,讓你放開手腳!
戚繼光果然放開手腳,到任就發狠了猛練,果然遭的阻力也大,這位鐵血猛將直接放了狠招,把自己的三千嫡系從浙江調來,當著薊州當地士兵操練,只見瓢潑大雨中,三千浙江兵筆挺站立,毫無退縮,一下把當地將官都驚到,從此對戚繼光服服帖帖。但參考明朝軍事制度就知道,誰家領導敢讓戚繼光這麼做,那真是撐天的魄力。這魄力,就是「窩囊」的朱載垕在撐!
而就在薊州練兵的過程里,見諸史料的,常見戚繼光和朝中言官乃至當地官員間的互掐,辦什麼事都有人罵,但一件大事,卻叫基本不說話的朱載垕,難得的說句話:為了鞏固防務,戚繼光決定加修空心敵台工事,練兵修城一條龍,但想法美滿,花錢卻海,工程一上馬就招罵,鬧得老上級譚綸為了保護戚繼光,竟也主張暫停工程。關鍵時刻,卻是隆慶帝一句話拍板:如有造言阻撓者,奏聞重治!
就是在這句拍板下,戚繼光挺住了,空心敵台修起來了,精銳的明軍,也終於練出來了。他的成功,好比一把鋒銳的手術刀,一下掃除了整個北方邊軍的墮驕之氣。之後的事情,就是明朝歷史上又一段激動人心的歲月:煥然重生的明軍,不但各路部隊敢於交戰,還敢於出塞亮劍,多次痛打韃靼部,終於打的老對頭阿勒坦,最終接受了明朝的招撫,以他自己的哀嘆說:邊外野草盡燒,冬春人畜難過。真是打服了。
隆慶三年九月,另一件大事,更宣告了明軍的鐵血回歸:隆慶大閱兵,十二萬明朝新軍,以全新的風貌,在大明君臣百姓面前,演練了強大戰鬥力。其震撼效果,正如史書讚嘆:軍容之盛,近代罕有!
也正是這支鐵血的明軍,不但撐起了隆慶年間的光輝,更撐起了萬曆年間的厚實國力,後來著名的萬曆三大征,吊打日本的輝煌,都是這位窩囊皇帝,打下的家底!
窩囊不窩囊,不看錶現,不看態度,只看是否正確的拿捏,管對正確的地方,管的對,就是再現輝煌!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