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機槍,很多人的第一反應肯定是大名鼎鼎的馬克沁重機槍或者捷克式輕機槍。其實,中國機槍的出現時間相當早,比西方早了將近一百年。但是發明人沒有因此而加官進爵,反而被清朝皇帝發配遼東。最終這種武器被封存,直到鴉片戰爭爆發也沒有裝備部隊,用作繭自縛來形容清朝是再合適不過了。
一、清朝版機槍的發明人被流放東北37年
戴梓是清朝的武器專家,在康熙26年,戴梓發明了一種可以發送28發子彈的連珠銃。這被稱為萬能銃,這應該是世界上最早出現的機槍之一。但是因為這種連珠銃,戴梓沒有加官進爵,反而被流放到了黑龍江。當時清廷不准私自研製火器,戴梓觸犯了清朝皇帝的大忌。戴梓在黑龍江渡過了37年的歲月,他的生活只能用慘字來形容,具體情況是「長冬夜擁敗絮臥冷坑,凌晨蹋冰入山以療飢。」直到雍正繼位以後,由於西北情況危急,這個時候,雍正皇帝才想到了戴梓。戴梓得以返回北京,但當時的戴梓老爺子已經成了一個廢人,僅僅1年多以後就死在了北京。這樣的情況明顯是清廷作繭自縛造成的,清朝皇帝對火器天生不感冒。
在雍正時期,西北爆發的準噶爾部叛亂。雖然清軍最終平定了叛亂,但這次戰爭還是那種傳統的冷兵器戰爭,準噶爾部的火器甚至比清軍還多。到了乾隆時期,清軍也逐步裝備了一些火器,不過水平相當落後。基本上都是一些抬槍、抬炮,與西方軍隊的差距很明顯。不過乾隆皇帝沉浸在平定西北的勝利之中,根本看不到危機。其實擊敗準噶爾部,完全是因為清廷在人力物力方面占據絕對優勢的原因,清軍在武器方面並沒有什麼特長。當時清軍分為兩部分,八旗兵和綠營兵。清朝皇帝對綠營兵並不信任,綠營裝備了火器水平很低,而八旗兵都不擅長使用火器。這樣一來,清軍火器水平自然長時間滯後。如果僅僅是武器滯後就算了,還有數量不足的問題。
二、兩次邊境戰爭的教訓沒有引起清廷重視
在乾隆皇帝在位的後期,清朝先後與緬甸、越南爆發了戰爭。當時英國已經在東南亞站穩了腳跟,這些東南亞國家從英國人手裡獲得了一些火器。在邊境戰爭中,看似強悍的滿洲騎兵被火器一排排放倒,清軍的弓箭反擊無力。從前線歸來的統軍將領向乾隆皇帝反映了這個情況,希望乾隆能夠下令改善清軍的火器。但是乾隆僅僅說了一句「騎射乃滿洲立國之本,」乾隆拒絕對火器進行改善。英國馬戛爾尼訪華期間,曾經邀請大將福康安觀看火器表演。自認為見多識廣的福康安,則非常傲嬌的告訴馬戛爾尼:「我看也罷,不看也罷,火器向來沒有什麼稀奇的。」馬戛爾尼還準備向乾隆展示英國最新的野戰炮,乾隆以大壽不宜為理由,又一次拒絕了馬戛爾尼。
清軍武器與西方的差距越來越大,以至於在鴉片戰爭期間,清軍面對西方的堅船利炮毫無還手之力。鎮守廣州的清軍將領利用馬桶陣對付英軍,還美其名曰可以破邪。結果清軍還是一敗塗地,絲毫沒有破邪的效果。南京的守將更絕,估計是三國演義看多了,他準備了一大堆草船,看樣子是要火燒英國艦隊。結果,英國艦隊沒一點事,反倒是清軍傷亡不清。最讓人無奈的是清朝在經歷第一次鴉片戰爭的慘敗以後,還是原來的那個德行。直到第二次鴉片戰爭之後,清廷才開始了那著名的洋務運動。換句話說,在第一次鴉片戰爭結束以後,清廷又浪費了20年時間。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