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日本投降,可能不少人認為這是他們的「百年恥辱」,喪權辱國。就像中國以晚清為恥一樣。
其實非然。
如果將一個國家投降簡單地認定為失敗,那是一種金魚缸外的意淫,完全不了解魚的內心世界。
美國歷史學者在對日本文化歷史研究後認為,日本從未真正投降,也從未承認自己是個失敗者。飛春讀傳也認為,日本在投降後,得到的比失去的多。
還來先看日本歷史上的一個小故事。
日本鬼子戰敗投降
1904年,日本與俄國為爭奪中國遼東半島和朝鮮半島,在中國東北開戰。晚清無能,只能眼看著兩國在自己地盤上打仗。
最終日本戰勝強大的俄國。
在1905年俄國投降儀式上,日軍給足了對方面子,讓他們佩戴軍刀。簽字後,日本上尉和翻譯官還專程到俄軍司令部,給他們送上禮物:50隻雞和100個雞蛋。
日方司令官乃木希典盛讚俄國將軍斯提賽爾的軍隊。斯提賽爾也對乃木希典在戰場上失去兩個親生兒子表示同情。
日俄戰後雙方簽訂朴茨茅斯和約
惡戰之後,敵人仍能成朋友,固然是因為利益,但一個重要基礎是尊重。
雖然戰敗,但不辱敵軍。是征服敵人的內戰實力。
此次儀式簽訂前,日軍討論後作出一個決定:俄國從來沒有嘲笑過日本,所以日本作為戰勝國,要小心謹慎,避免侮辱失敗的敵人。
戰後乃木希典與斯提賽爾等雙方軍人合影,前中
40年後,日本戰敗投降時,美國對日本原本是一種報復的心理,他們對中國的殘忍行徑,以及偷襲珍珠港的無恥行為,令美國人大為詫異、憤怒。
所以美國要以先進的武器,從武力上打敗、征服日本。這是美國的價值觀。作惡者,必以惡報!
但日本並不認為光靠物質上的強大,你就是真正強大了。
多少年來,日本軍國主義的灌輸是,精神必定戰勝物質。
比如:
偷襲珍珠港前,日本很清楚自己國內資源及海軍力量與美國相比,相差很遠。鋼鐵每年產量是日本的12倍,船艦是日本的5倍,汽車是日本的105倍,電力是日本的5.5倍。。。。。(山田朗著述)
但報紙《每日新聞》說:「我們如果害怕數字就不會開戰。敵人的豐富資源並不是這次戰爭創造的。」
日本政治家、高級統帥以及軍人們也在反覆強調,「這次戰爭並不是軍備的較量,而是日本人崇尚精神與美國人崇尚物質兩種觀念的較量。」
二戰時的日本宣傳圖
投降前,日本與美國談判說,不讓天皇活,日本就舉國拚死,「一億玉碎」。因為天皇是他們的精神支柱、國體。
除非把日本炸沉,舉國毀滅,否則美國想把日本打服帖,讓他舉槍投降,只是單方設想。天皇裕仁一聲令下,全國都會赴湯蹈火,搞自殺式獻身。
但這樣對日本和裕仁本人來說,沒有任何好處。對美國而言,也沒有什麼好處。兩顆原子彈已經讓他們備受滅絕人類的譴責了。
所以,如何真正制服日本,確實是件令美國總統杜魯門頭疼的事。
天皇裕仁
最後雙方妥協。麥克阿瑟答應保留天皇之位。
他的思路是,通過美國式的民主改造,把日本徹底凈化,把天皇勢力扳倒,從制度上制服日本。
但一個民族最核心的競爭力是文化。
美國從政治、文化、教育、法律、經濟等各方面,按照美國的方式對小日本進行改造。占領了日本7年,對日本影響深遠。
但真正改造這個民族了嗎?
麥克阿瑟在日本投降數上簽字
日本依然相信天皇。雖然在民主浪潮中,輿論對裕仁進行討伐問責,但日本人見到新時代的天皇穿西裝革履到身邊巡幸時,依然感動得流淚。
日本也沒有被改造成像美國一樣,真正實行普選,搞西方式民主。說實在的,有點四不像,既不像美國式民主,也不像英國式君主立憲,也不像戰前的天皇制。
所以有的美國人就開始後悔,說麥克阿瑟的目的並沒有達到,「這場戰爭是白打了。」
日本也沒有真正屈服,只是為美國利用,加固了美國在亞洲的利益和地位而已。
麥克阿瑟與裕仁
輸掉戰爭,卻加固了精神。
日本投降第十天,《讀賣報知》就發社論說:「軍事的失敗與一個民族的文化價值是兩回事,應當把軍事的失敗當做一種動力……我們必須深信日本文化的前途將無限光明。」
東京大報《朝日新聞》說,日本近年來「過分相信軍事力量」,是日本內政外交的失敗導致了戰敗。
美國幫助日本重建令他們欣喜,他們在經濟、工業等方面上得到實實在在的扶持,生產發展迅速步入崛起道路,他們得到了實惠,卻保留了自己的文化信仰。
你說,誰是失敗者呢?
無怪乎,戰後日本工人罷工時,一名工人盯著美國大兵喜氣洋洋地說:「日本『勝利『了,是嗎?」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