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所謂的學界一直不承認這枚印璽的真實性,但是歷史上確實存在過。
一七八四年,日本九州筑前國粕屋郡志賀島出土了一枚黃金印,其地在今日本的福岡縣誌賀町。這枚金印2.4厘米見方,印文為「漢委奴國王」,委即倭,蛇形印鈕。在我國《後漢書·東夷列傳·倭》有漢光武帝接見倭奴國使者並頒發璽印和綬帶的記載,如今又有實物的出土,當然已經符合「兩重證據」的要求,按理不應該有什麼疑惑。但是日本學者卻一度因為此印章上沒有「印」字或「璽」字,不符合漢朝諸侯王璽印的制度,從而懷疑它的真實性。兩百年後,始有日本學者小林斗盦撰寫《漢代官印私見》,指出「漢委奴國王」印的可靠性。如果此印是真實可靠的文物,那麼它是漢朝同倭奴國關係的見證。可是日本學術界至今仍存在兩種不同的意見。在漢朝的三韓國的東南、到會稽郡東冶之東的大海中,有被漢朝廷稱為倭奴的就有百餘個小島國。漢代的會稽郡轄境遼闊,相當於現在的長江以南的江 蘇、浙江 全省(除天目山以西的小部分)和福建全省,治所在吳,就是現在的蘇州。東冶即今之福州市。百餘個島國的首領多數稱王,實行世襲制,其中的大倭王居住在邪馬台。
漢武帝時期大規模地開疆拓土,征服了朝鮮,使之納入了西漢的版圖;又派船隊出海,同當時諸多倭奴國交往,有三十餘國同西漢朝廷通使。東漢光武帝建武中元二年(公元五十七),倭奴王派使者進貢,願意稱大夫。光武帝接見了使者,並頒發了象徵漢朝諸侯王權力的印章和綬帶。安帝永初元年(公元一零七),倭奴國王帥升親率使團 ,朝見安帝,並獻生口160人,作為供東漢朝廷使喚的奴僕。這些史跡反映了漢朝同倭奴國的關係。
但是漢朝諸侯王璽印的一般制度應該是:方寸,黃金質,龜鈕,璽印文字應該稱璽,如「淮陽王璽」、「廣陵王璽」等,同時還要配以紫色綬帶;如果享受與劉姓諸侯王同等待遇的其他民族首領也得黃金璽,駱駝鈕。可是「漢委奴國王」璽印文字中沒有「璽」字,又為蛇形鈕,存在不合制度的情況。這也是島國人一直叫囂的不同之處,也是他們不承認這一印璽真實性的關鍵。然而事有湊巧,一九八零年在江 蘇邗江 縣甘泉公社甘泉二號漢墓附近出土了「廣陵王璽」一枚,黃金質,龜鈕,2.3厘米見方,通高2.1厘米。「廣陵王璽」與「漢倭奴國王」印的形制略同,而印文書寫和刻制的風格如出一人之手,於是成了「漢倭奴國王」印確為漢光武帝所頒的、真實無辨的出土文物的有力佐證。兩印遂有「姐妹金印」之稱。
所以,結論就顯然了。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77/node1401716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