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戰爭打到第8個月,全世界都認為中國必勝,慈禧為何非要和談

中日甲午一戰,清軍的表現只能用「慘目忍睹」來形容,從朝鮮半島一直敗到山東半島,還賠上了引以為傲的北洋水師。

1895年2月,日軍的進攻到達了高潮,全殲北洋艦隊於威海衛,水師提督丁汝昌兵敗自盡。緊接著3月份,又連下遼河平原連多個重鎮,兵鋒直指山海關。

戰火燒到了第8個月,日軍凱歌高奏之時,國際輿論卻出現了一些有趣的聲音。原本並不看好中國的列強紛紛表示:只要清軍能堅持敗下去,中國必勝!

甲午戰爭示意圖

看過我們前面文章的朋友都知道,「大陸政策」是日本近代不斷發動對外戰爭的根本原因,但是每次戰爭的導火索卻是日本國內的經濟危機。

1890年一場席捲全球的經濟危機使日本工業陷入困頓,工廠停工,工人失業。為轉移國內矛盾,控制原料和市場,日軍挑起了甲午戰爭。

畢竟是小國,看起來挺牛,但骨子裡還是窮。戰前日本連續兩年鬧饑荒,即使一線士兵也僅能吃到白米飯加味增。因為缺乏維生素攝入,甲午一戰日軍死於腳氣病(腳氣病不是腳氣)的人數遠多於戰死人數。

後勤保障到如此程度,可見日軍已經是強弩之末。反觀清軍,湘軍的老底子已經北上支援,山東的清軍接連收復文登、榮成等地,逼日軍進入守勢。

日本希望可以早日議和,逼清廷割地賠款。然而晚清朝廷也不全是酒囊飯袋,聽說慈禧準備簽訂《馬關條約》,全國18個省的巡撫有10個表示不同意。

山海關外與日軍周旋的劉坤一在奏摺中說道:

「倭奴遠道來寇,主客之形,彼勞我逸,日軍懸師遠斗,何能久留,力盡勢窮……持久二字,實為現在制倭要著。」

在山東抵抗日軍的李秉衡也指出,日本國力空虛,拱手讓出2億兩白銀,實則是養虎為患。黑龍江、吉林、遼寧將軍也指出:日軍已經陷入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不出三年,日軍必將死傷殆盡。

如果說當局者迷,慈禧不相信手下的大臣,旁觀者的話總該聽吧。把持中國海關的英國人赫德在此時就說道:

如果戰爭拖長,中國的資源、人力和它禁得起磨難的本領,也必將勝過日本的勇猛和它的訓練、組織能力。

《泰晤士報》也在1895年發表評論:日軍在中國已經陷入困境,戰爭的轉折點即將到來。

執掌清朝海關半個世紀的赫德

如果清廷拒絕和談,騎虎難下的將會是日本。日軍占領的遼寧南部、威海衛、澎湖等地還是未開發的處女地,工商業幾近於零,而日本國內「海陸軍備殆已空虛」。唯一的辦法就是打進北京,逼清廷投降。

日軍已然是傾巢而出,想打進北京城必須收縮山東和遼寧的兵力,從山海關或是大沽口登陸。大沽炮台扼守京師門戶,守備相當完善,又是淮軍精銳羅榮光部鎮守。

李鴻章有兩支部隊從不調動,一支是他外甥張文宣的北洋護軍,另一個就是羅榮光部。張文宣在威海衛與日軍鏖戰十餘天,屢挫敵軍,最後彈盡糧絕為國捐軀。羅榮光後來在大沽口對陣八國聯軍,重傷多艘英艦後戰敗自盡。

相信只要清廷決心抵抗,羅榮光縱使戰敗,也必定重挫日軍。僥倖打進京畿重地的日軍也是孤軍深入,面都源源不斷地勤王之師,又能苦撐多久呢?

敵我態勢已發生轉變,張之洞不惜冒犯慈禧上折:

坐視赤縣神州,自我而淪為異域,皇上、皇太后將如後世史書何?

只可惜慈禧沒有遷都再戰的勇氣,讓日軍白白敲走2億兩白銀和台灣島,激發了列強瓜分中國的慾望。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77/node1398995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