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最牛軍長叫板西點軍校:令美膽顫心驚

軍情諜報| 2017-01-15| 檢舉

作為開國中將,秦基偉在戰爭年代九死一生,戰功赫赫。因為作戰勇敢、提著大刀隻身衝上前線,他獲得了「秦大刀」綽號;後來又腰插菜刀,夜闖太行山下小根村日寇炮樓,老區人民說他像走親戚一樣就炸飛了炮樓,他又獲得了「秦大膽」綽號。

抗美援朝戰場上,秦基偉指揮了上甘嶺戰役等重要戰役,被美軍公認為最牛中國人民志願軍軍長之一。新中國成立後,曾擔任國務委員兼國防部部長,十三屆中央政治局委員,八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等重要職務。

秦基偉

另外,他還是1984年國慶35周年閱兵的總指揮,曾陪同鄧小平檢閱受閱各方隊。1988年9月被授予上將軍銜

1997年2月,秦基偉因病逝世,享年82歲。

惹火鄧小平

穿便衣悄悄外出看戲被鄧小平批評

秦基偉(中)與鄧小平胡耀邦

一次部隊行軍過橋,秦基偉騎的那匹騾子就是不敢上橋。秦基偉很生氣,他讓馬夫在前面牽著騾子使勁拽,自己在後面掏出手槍,朝天放槍,嚇唬騾子,好不容易才到了河的對岸。

這件事當天就傳到劉伯承那裡。劉司令員立即把他叫了過去,進行了嚴厲批評:「你那個游擊習氣什麼時候能夠改掉啊?這麼大個司令員,怎麼能跟牲口作對,開槍嚇騾子,虧你想得出來,像小孩似的,讓戰士們怎麼看你這個司令員?」

這次批評對秦基偉觸動很大。後來他反思這件事情時說:「我那時才30齣頭,年輕,只覺得挺好玩,沒想那麼多。現在我知道了這樣做是多麼影響形象。」

被鄧小平通報批評是1948年10月,9縱部隊攻克鄭州後某日。

這一天,秦基偉把工作安排妥當後,換上便衣,悄悄地尋到一家劇院,自己掏錢買了一張票,進去看豫劇演出。誰知剛落座,中原軍區政委鄧小平就打電話找他。

秦基偉將軍對這次通報批評心服口服

司令部值班參謀如實彙報:「秦司令看戲去了。」鄧小平一聽就火了。二話不說,通報全中原野戰軍批評。

多年後,秦基偉在回憶錄中寫到,對這次通報批評心服口服,「小平同志這一手很厲害,矯枉必過正,敲山可震虎。在非常時期,尤其需要這樣」。

「叫板」麥克阿瑟

「一同到地獄裡走一趟,我能活著回來,他未必」

毛澤東問:美國佬好對付嗎?

秦基偉說:剛入朝的時候對他的活動規律摸不著,有點生疏,後來交了幾次手,就感到美國佬也沒有什麼了不起的,並不可怕。美國佬有三個長處:一是機動快,二有制空權,三是後勤及時充足。但他也有三條缺點:一怕夜戰,二怕近戰,三怕死。有這三條,他就註定要敗在我們手裡。

據《開國元帥喝酒趣事》記載,1964年初春,陳毅隨同周恩來訪問亞非14國歸來途經昆明時,同時任昆明軍區司令員的秦基偉斗酒,請周恩來做裁判。

當時陳毅雖然用了不少「戰術動作」,但最後還是堅持不住,連叫暫停,對秦基偉嚷道:「算嘍算嘍,秦基偉,我不跟你一般見識囉。喝酒你是喝不過我的,但是我不能眼看你犯錯誤,你不能再喝就算了,別放屁裝在竹竿里——充棍嘍。」

據《紅牆大事》記載,文革期間,秦基偉無辜被關押。周恩來獲得消息後,當即指示:「把他調回來嘛!」

書中稱:秦基偉到北京以後,住在京東海運倉第一招待所。一天,周恩來通知田維新,他要見見秦基偉。田維新立即打電話到招待所,服務員回答說,秦基偉將軍散步去了。田維新告訴服務員:「你馬上去找一下秦司令,讓他馬上給我回一個電話,總理要見他。」

秦基偉在「文革」中受迫害7年

不一會兒,秦基偉的電話便過來了。他聽說周恩來總理要見他,很激動,在電話中問道:「總理要見我,我穿什麼衣服去?」田維新說:「穿軍裝。」秦基偉問:「那我還戴領章嗎?」田維新說:「當然戴。」

當時,秦基偉在「文革」中受迫害7年,被剝奪了戴領章的權利7年。此刻他剛剛恢復自由,尚未恢復工作,因此他不能不有此一問,「那我還戴領章嗎?」

走上國防部長崗位時已是1988年,秦基偉已73歲高齡

書中記述,周恩來與秦基偉進行了一次單獨長談。此後,秦基偉先後任成都軍區司令員,北京軍區第二政委、第一政委、司令員,後任國防部長。

走上國防部長崗位時已是1988年,秦基偉已73歲高齡。

一次出訪交流時,他對身邊人說:「經歷過長征的人,比誰都更懂得什麼叫軍人、什麼叫戰爭。不信你把麥克阿瑟叫過來,我們兩人一同到地獄裡走一趟,我能活著回來,他未必。兩萬五千里長征對於中國軍人是意志的錘鍊,是10個西點軍校也培養不出來的。」

開國將軍為何被降職八次:戰功卓著不一般

幼年立志求真理

江西萍鄉上栗村,從古至今赫赫有名,因為這個村莊的不足百十戶人家世世代代以生產鞭炮為生。1911年冬月,王耀南降生於這個村莊的一個鞭炮世家,起名為冬伢子,小夥伴們都叫他南伢子。

他聰明好學,5歲就開始跟著叔父們學習製作鞭炮,幾年下來,就掌握了數十種煙花爆竹的配方,技術也很純熟,在同齡人中甚有出息。1919年,上栗村在製造鞭炮時候不慎引爆炸藥,半個村子被夷為平地。王耀南和妹妹隨著母親,一路討飯走到安源投靠父輩。

當時,安源有個萍鄉煤礦,是1889年中國官僚買辦資產階級創建的。王耀南的父輩們在礦井下當放炮工,用繁重的勞動換取微薄的薪餉餬口。帝國主義和官僚相互勾結,對工人進行殘酷的剝削和壓迫,把安源變成了人間地獄。

安源成為中國共產黨領導工人運動的策源地,是湘贛邊秋收起義的主要爆發地之一,也是中共湖南省委指揮暴動的軍事中心。

開國將軍王耀南

王耀南到了安源後開始跟隨其父學習放炮,小小年紀擔負著超乎尋常的勞動任務。1921年秋,中共成立不久,湖南支書毛澤東把發展工人運動作為工作重點,到安源煤礦考察。他在井下與工人們促膝談心。

王耀南第一次見「穿衣服」(礦井下的工人只有三尺汗布,井下包頭巾,井上遮羞布和回家洗澡布。沒人穿著衣服下井)的教書先生到井下,非常稀罕,於是坐在毛澤東身邊,聆聽教誨。

毛澤東在井下給工人們傳播革命道理,深入淺出的道理在王耀南幼小的心裡點燃了革命的火種。1922年,李立三創辦了第一所路況工人補習學校,在教學中把科學文化與工人的日常生活結合起來,後來又秘密進行馬克思主義啟蒙教育,王耀南幼小的心靈受到了強烈的震撼。

開國將軍王耀南(左邊)

1922年4月,安源煤礦和株萍鐵路工人舉行盛大的集會和遊行以紀念國際勞動節。王耀南帶領小夥伴們在礦井下以拉電閘、整監工、破壞一些勞動工具設施,響應活動。於是中共將這些苦大仇深的礦工兒童組織起來成立了安源兒童團。

兒童團員們秘密從事著當時成年人難以完成的任務。王耀南首當其衝。當時,為了避開工頭的追蹤,工人們有時要在礦井下開會,兒童團員們就在門口放哨。一次,工頭悄悄地到礦井下檢查,王耀南機警地迎上去,大聲喊道:「大叔,你來啦!」工頭罵道:「你喊什麼喊?」說著掄起皮鞭就要打人。「你為啥打人啊?」喊聲更大了。

開會的人聽到了王耀南發出的信號就立刻散開。在兒童團期間,王耀南和小夥伴們成功地完成了多項任務。1922年安源大罷工開始,11歲的王耀南走在罷工隊伍的最前列,帶領17000多名工人高喊著驚天動地的口號「從前是牛馬,現在要做人」。

他還帶領著兒童團貼標語、糊旗子、撒傳單、高唱《勞動歌》,悲壯的歌聲響徹天空,歌詞字字鏗鏘有力。劉少奇同志曾經多次說:「我在安源領導大罷工取得勝利,全是依靠像王耀南這樣的產業工人」。罷工在黨的領導下,在全國的支持下取得了勝利,少年的王耀南也經受了鬥爭風雨的洗禮。

金戈鐵馬駕狂飆

王耀南的一生就是一部中國工兵史,因此同志們稱他為工兵王。他精通爆破、架橋,曾被同志們親切地稱為紅軍架橋王、坑道爆破王、工程構築王、地雷戰王。縱觀王耀南的成長和戰爭史,這些稱號的確名副其實。

1930年,王耀南加入中國共產黨。不久,就接到了籌建工兵連的命令。朱德親自向王耀南交代組建工兵連的任務,王耀南任工兵連連長。成立工兵連時,朱德說:「工兵很重要,一千年以前就有了。工兵逢山開路,遇水架橋,這個任務很光榮,也很艱巨。」

開國將軍王耀南(前)

7月,王耀南率隊趕往江西南昌。工兵報到後,彭德懷親自督陣在瀏陽河上架通浮橋。紅三軍團在長沙附近七里巷、烏梅嶺受阻,彭德懷命紅八軍順瀏陽河下杉木港迂迴到敵人後部。工兵連被加強給紅八軍。

王耀南向軍長何長工請命任敢死隊隊長,率船頭架有機槍的幾條船利用機槍火力和土手榴彈衝破了敵人河防,紅八軍繞到敵人背後擊退了敵人。工兵隊利用紅八軍乘坐的船隻奉彭德懷命令在東渡屯架設浮橋。

當晚王耀南指揮敢死隊炸開了長沙城門,午夜紅三軍團便占領長沙。戰後,省委特派員卻以王耀南未帶領3000工兵參戰為由,將他降職為伙夫班長,而政委楊明因為王耀南被降為連指導員。

8月,工兵團奉命再次攻打長沙,王耀南再次被任命為連長。此時工兵隊僅剩下一個連隊。紅一方面軍參謀長命令王耀南率工兵炸開長沙瀏陽城門外鐵絲網和鹿寨。但是他們不知道鐵絲網上有高壓電,指導員楊明觸電身亡,其他戰士為了搶救指導員全部犧牲。

王耀南仔細研究爆破電網方法,排除爆破組炸開電網,紅軍屢攻長沙不克,退出戰鬥。王耀南身負重傷,在小河村修養。但是他的傷還未痊癒,就奉命率隊於11月2日前在羅坊架通浮橋,接應紅三軍團南渡袁水。

經勘查,王耀南認為短時間內修補嚴重腐朽的木碼頭太困難,提出了修石碼頭的建議,他帶領工兵奮戰兩晝夜,建成了石碼頭,架通了浮橋。

開國將軍王耀南及妻子

此後王耀南參加了5次反圍剿,第3次反圍剿結束後,王耀南於1932年1月率工兵連參加贛州戰役。根據陳毅的指示,王耀南負責指揮工兵連挖掘10餘條坑道。第1次坑道爆破時,因觀察爆破效果後才發起進攻而貽誤了戰機;

第2次爆破時,紅二師不肯將部隊撤出危險區,擔心再次貽誤戰機。紅五團團長葉長庚命令敢死隊向城牆前運動,王耀南向三軍團首長解釋不能這麼做,但是總部命令:工兵必須按時起爆,否則以違反戰場紀律論處。

第一炸點起爆,敢死隊員全部犧牲。第二炸點起爆,為工兵擔任掩護的莫文驊連隊陣亡70%。王耀南奉命組織挖掘坑道,敵方工兵利用坑道與我工兵對抗。敵主力一部利用坑道從贛州城裡出擊,襲擊紅一指揮部,俘虜師長侯忠英。

紅一師腹部受敵,倉促撤出陣地。但是未及時通知在坑道中作業的工兵。王耀南等在坑道里死守,堅決不做俘虜,直到紅十五軍組織反擊,將敵人趕進贛州城,才將坑道中負傷的王耀南等救出。

此次戰役中,王耀南深深地體會到,工兵在坑道作業時必須攜帶武器,坑道光能防不能打是不行的。坑道內必須挖掘戰鬥交通道,以防不測。王耀南就是這樣在戰爭中學習戰爭。

長征路上架橋王

1934年,王耀南率工兵營奉命從石城前線經三角地急行軍,於12日按時趕到了於都河邊。周恩來親任總指揮,徵集杉杆、門板和船隻等駕橋材料。王耀南對架橋點、河川情況進行實地勘察,挑選了10個架橋點,決定在花橋、潭頭圩、賴宮廟、大坪心、峽山圩架5座橋。

在深水區的王耀南指揮戰士用民船做橋腳,杉杆當橋桁,鋪上門板結構呈浮橋。剛開始架橋的時候,因為河面太寬,指揮船進入橋軸線很難,特別是夜間作業,河水聲音大,指揮員的口令聽不清,旗語看不見。

於是王耀南想出了一個主意,在每個船上掛一盞馬燈,這樣就解決了船偏離的問題,加快了架橋速度。他們在淺水區打木樁做橋腳,雖然徵集了不少的架橋材料,但是仍然不夠。蘇維埃政府和當地老鄉大力支援。

一位曹大爺獻出了自己的壽材做了橋板。17日,王耀南接到了命令,紅四團到達後立刻過橋,不得延誤,其他各部必須讓路。不久,耿彪帶領的紅四軍團趕到渡口,迅速過橋。王耀南等人奉命在橋頭進行宣傳和保障工作。

解放後的開國將軍王耀南

10月18日,毛澤東從王耀南所帶領的工兵營建設的橋上過河,中央紅軍開始二萬五千里長征。

12月,他又在烏江為朱德隊伍架設浮橋,使其隊伍順利過江,王耀南得到了全軍通令嘉獎。遵義會議後,王耀南在紅軍四渡赤水的時候,僅用2個月的時間,指揮工兵連克服重重困難,架起了10餘座橋,大破天門洞架通赤水河,再次獲得全軍通令嘉獎,並且被毛澤東稱為工兵專家。

紅軍三渡赤水後,敵人繼續圍追堵截,處境非常困難,何去何從?一時間沒了辦法,毛澤東想到了王耀南,便對總參謀長劉伯承說:「部隊當前的首要問題是過河,太平度的橋是否還在,你親自找工兵專家王耀南同志談一談。」

王耀南接到命令後,立刻趕到太平度和二郎灘護橋守橋,保障了紅軍順利渡過了赤水河。戰後,紅軍總參謀長劉伯承對毛主席說:「只要王耀南有煙抽,紅軍沒有過不去的坡,只要王耀南有酒喝,紅軍沒有過不去的河。」

王耀南(右二)給大家講解地雷知識

長征中爬雪山過草地也有著王耀南的功勞。王耀南帶領全連在雪山上修橋鋪路,為全軍開道,700里的雪山路途中留下了許多工兵指戰員的遺體。王耀南曾為了緬懷長征中的工兵士兵們寫下了「逢山開路,遇水架橋」的輓聯。

長徵結束時,只剩一個工兵連了。紅軍工兵在長征中的傷亡和貢獻可想而知。王耀南在長征中的重大貢獻不言而喻,無愧於同志們送給他的「五個王」的稱號。

地雷烽火燃沙場

同志們封給他的五王稱號中其中一王是「地雷戰王」。作為中國革命史上工兵連的創始人,一生為工兵事業而奮鬥,王耀南最大的貢獻莫過於創造、完善並推廣了地雷戰。「地雷戰」為人民戰爭創造了又一個驚天地泣鬼神的戰法。

1941年2月,彭德懷命令王耀南指揮構築黃崖洞兵工廠防禦工程,並且批准王耀南可以大規模的使用地雷和構築大量永備工事的方案,組織工廠研製和大量生產地雷、滾雷等土裝備。於是王耀南提出了「在廠區布地雷陣打擊進入兵工廠敵軍」的方案。

此時,王耀南認為地雷戰術基本成型。他經常帶著八路軍在總部駐地農家小院裡演戲民兵如何布陣打擊日寇。王耀南完善了演習方案以後,彭德懷指示他開始推廣地雷戰,牽制日軍對根據地的進攻。於是王耀南開始帶領工兵幹部通過演話劇的方式推廣地雷戰。

一名民兵在掌握戰術後,在一次戰鬥中,因為埋設地雷炸死了日軍大佐和少佐各一人,立了頭功。王耀南為了節省制雷成本,提出了鑿石頭做雷殼,造最便宜地雷的方案。他在演練過程中意識到,地雷戰關鍵在於怎麼埋地雷。地雷戰術還需要進一步改進,不光在特務團推廣,還要在部隊中,甚至是游擊隊中推廣。於是向領導建議廣泛地推廣地雷戰。

晚年的王耀南

因為過去布雷只是一個武器應用的問題,地雷價值昂貴,並非埋在地下的全部地雷都能起到作用,所以無法在一般的戰鬥中使用,談不上普遍應用,更談不上推廣,但是左權認為王耀南的建議很好,於是他要求王耀南試著做幾次戰例,提出具體方案,然後再廣泛推廣。

王耀南開始集訓部隊和幹部開始推廣地雷戰,得到了劉伯承的大力支持。他總是親力親為,教他們搞火藥和引信裝置,教給他們埋設地雷的地點時間,如何防止地雷誤傷群眾和牲畜。

1941年冬天,聶榮臻向朱德請調王耀南到晉察冀推廣地雷戰。王耀南奉命前往。他到達後立刻投入工作,先給司令員和領導說明了日軍的「照妖鏡」是探雷器,向他們介紹了探雷器的工作原理和性能,提出把地雷的起爆裝置和老鼠夾子相連接,用馬尾當絆索等辦法反日軍排雷。

當時由於日軍在中原大修碉堡,修建網狀公路,反覆進行掃蕩,冀中形勢十分嚴峻。冀中軍區和機關部隊撤進太行山區。王耀南提出了改造地形,由此產生了地道戰。他帶領民兵挖「蛤蟆蹲」、菜窖、地窯子,並把它們串通藏身。

此時他接到通報,我軍駐郭莊和大陳莊的部隊情報有誤,在東王莊方向布雷,結果老百姓往定縣方向撤退時,踩響地雷,死傷多人。王耀南要求軍區發訓令,各部隊、游擊隊、民兵只有看到日軍確實在運動才能安裝地雷激發裝置,警報解除後,有安裝人員拆除未引爆的地雷擊發裝置。後來這一訓令傳來傳去,成為「不見鬼子不掛弦」的佳話。

王耀南是個很謙虛的人,在反掃蕩後期,他率部追殺敵後衛,清除了進入根據地的日偽軍和漢奸。根據軍區首長指示,在二分區的要求下,王耀南留在了二分區宣傳地雷戰和地道戰。

但是他始終謙虛道:「地雷和地道不是我發明的,我只不過是利用自己20多年的爆破和挖洞子的經歷提出了地雷戰和地道戰的戰術。」他提請二分區和四分區共同組織民兵聯防,監視敵軍行動,提出搞「地道戰」要因地制宜,在山區和靠近山區的敵方要很好的利用地形,隱蔽自己消滅敵人。

敵人對王耀南怕得要死,還曾經在電台廣播里造謠說,「皇軍掃蕩消滅了八路軍三分區機關,活捉了司令員王耀南」。企圖以此動搖游擊隊的抗日決心。結果被當地的老百姓當成了天大的笑話。

戰爭年代負傷的王耀南

1947年11月22日,王耀南奉命前往運城前線,在朱德「勇敢加技術」的指示下,結合石門戰役的經驗,協助完成指揮攻克運城的任務。王耀南根據二攻運程不克的教訓提出了不能把工兵當敢死隊用,應讓工兵指導步兵學會土工作業和爆破,強調應克制旅、團指揮員急於進攻的急躁情緒,疏於工程保障的做法;

提倡一線部隊多流汗,少流血。他完成了運城戰役作戰計劃後報批徐向前等首長,軍委復電同意。12月17日夜裡,主力開進,掃清了外圍障礙,25日總攻開始。敵守軍在飛機的掩護下拚死抵抗,胡宗南從南線排除援兵,大舉渡過黃河,我軍南部告急。王耀南適時地提出了派小部隊嵌入護城壕挖短坑道,炸開城牆的險招。結果27日爆破成功,28日運城解放。

1948年2月,徐向前到達翼城指揮臨汾戰役,王耀南汲取了運城之戰的經驗教訓,根據臨汾城牆堅厚、碉堡堅固的實際情況,建議加強部隊訓練。徐向前親自召開了營以上千人幹部會議,號召大練兵。

3月6日,徐向前命令發起臨汾戰役。敵機不斷轟炸我軍前沿陣地,臨汾守敵工兵又挖了大量的坑道,防止我軍攻城和挖坑道破城。戰役在空中、地面、地下展開。4月15日,臨汾前線坑道挖掘工作全面展開,僅東城就開挖了15條作戰坑道和60條掩護坑道。

5月18日,歷時72天的臨汾戰役勝利結束。1948年6月1日,臨汾戰役勝利後的第13天,毛主席在《關於遼瀋戰役的電報》中高度評價了臨汾戰役:「徐向前同志指揮之臨汾戰役,我以9個旅(其中只有2個旅有攻城經驗),攻敵2個正規旅及其他雜部共約2萬人,費去72天時間,付出15000人的傷亡,終於攻克。

我軍9個旅(約7萬人)都取得攻堅城的經驗,是一個很有意義的大勝利。臨汾陣地是很堅固的,敵人非常頑強。敵我兩軍攻防之主要方法是地道鬥爭。我軍用多數地道進攻,敵軍亦用多數地道破壞我之地道,雙方都隨時總結經驗,結果我用地道下之地道獲勝」。

從1951到1952年,志願軍司令員彭德懷3次命令王耀南到朝鮮負責解決志願軍的防空和防重炮問題,王耀南根據平原地道戰的戰術提出山地坑道戰的戰術,解決了志願軍防空和防重炮的問題,在鞏固我軍三八線的山地防禦戰中起了極其重要的作用。

1953年7月朝鮮停戰後,整個三八線山體已經基本掏空,徹底解決了一線山地部隊的屯兵、養兵、作戰進攻與作戰防禦問題,甚至可以抗敵重磅炸彈和8英寸(200毫米)口徑重炮的轟擊,我軍每日每個軍陣亡人數已由80人降為2~3人。地下坑道被部隊譽為「打不垮,炸不爛的地下鋼鐵長城」。

地雷地道上熒幕

根據總參謀部的指示,王耀南組織作家和藝術家將抗日戰爭中的「地雷戰」和「地道戰」的戰例改編成有故事情節的軍事教學片。他在影片中擔任領導小組組長、軍事顧問、軍事指導。影片中的所有情節都取之於當年的實際戰鬥,由於受影片長度的限制,還有許多故事沒有得到反映,但人民戰爭的基本思想得到了體現。

《地道戰》是上世紀60年代中國戰爭電影的經典之作。在文化大革命期間,這部電影曾被作為「人民戰爭」教學片。從1966年至1970年,全國只放三部電影:《地道戰》、《南征北戰》、《地雷戰》。但這兩部電影,像王耀南的一生一樣走得坎坷,經歷了一席波折。

抗戰時期的王耀南(左三)

1966年2月,江青在部隊文藝工作座談會上點名批評了10餘部電影,其中包括《地雷戰》和《地道戰》。王耀南深感事關重大,他向中共中央辦公廳請求面見毛澤東陳述自己的意見。

中共中央辦公廳安排他和江青面談,他在江青辦公處據理力爭:「《地雷戰》、《地道戰》影片是貫徹毛主席人民戰爭思想和《論持久戰》的精神;這是抗日戰爭時期真實戰例的彙編;影片是我自己組織指揮的,是工程兵部隊和民兵進行訓練的軍事教材,不是故事片,與作家、演職人員沒有關係。」

江青最後無可奈何地讓了老將軍一步,說到:「你們這些將軍只曉得打仗,不懂得藝術。會議上我是批評有些影片的藝術水平差,線條太粗,才點了《地雷戰》、《地道戰》的名。」

江青對總政的負責同志說:「既然王耀南同志再三強調這兩部影片是軍事教學片,那你們回把片頭剪去,註明是軍事教學片,繼續放映。」當時敢對江青坦誠相爭的將軍為數不多,王耀南便是其中之一,可見其為人正直坦率。

1966年8月,審查《毛主席去安源》的油畫時,對油畫的圖注是:「毛澤東1920年到安源」,並說毛主席在建黨以前就曾去過安源做工人運動。

王耀南當即提出異議:「毛主席1920年沒有去過安源。1921年秋毛主席去的安源。」他認為應該實事求是。他在博物館打電話請中共中央辦公廳主任汪東興到毛主席處核實。主席後來答覆說:王耀南同志的回憶是正確的。

嘔心瀝血工兵王

1984年11月3日6時25分,王耀南徹底地離開了他鐘愛的工程兵部隊和事業。王耀南長期在工程兵部隊和領導機關任職,在長期革命鬥爭的實踐中積累了豐富的工兵知識和工作經驗。他不僅為組建工程兵部隊作出了重大貢獻,還對工程兵部隊的革命化和現代化建設作出了重大貢獻。

王耀南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戰鬥的一生,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一生。他對革命事業忠心耿耿,有堅強的黨性和英勇奮戰的優秀品質。他尊重領導,團結同志,愛護戰士,晚年仍為「四化」建設而奮鬥,受到部隊廣大指戰員的愛戴。

王耀南與老戰友

王耀南一生堪為悲壯!他參加過毛澤東領導的秋收起義及隨後的三灣改編,井岡山鬥爭、五次反圍剿、二萬五千里長征;從井岡山到抗美援朝他參加戰鬥達300餘次,5次負重傷,卻從不退卻;

1939年6月與日軍川口遭遇戰,他3次9處負傷,曾連續8次獲得全軍通令嘉獎,毛主席派江青持親筆信前往慰問,信中稱王耀南是「民族英雄」。江青代表毛主席把正面鑄有「民族英雄」四個字的八路軍戰傷證章授予王耀南。

雖然他資格老,戰功卓著,傷痕累累,可能因工兵是個輔助兵種,也可能因他文化較低,剛直暴烈,8次降職。1955年9月,授銜時他只是一名少將,但他獲得二級八一勳章、一級獨立自由勳章、一級解放勳章。

特別是他在紅軍時期獲得可終身免除死刑的二等紅星獎章(中華蘇維埃共和國政府規定終身免除死刑,相當於古代的免死金牌,現存軍事博物館)和紅旗獎章,是他人難以相比的,是對他的最高獎賞和最高評價,也是對工兵(現工程兵)的最高肯定。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77/node1398855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