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初,正是解放戰爭的關鍵時期,中原大地戰火沖天,激戰正酣。在這亂糟糟的時代,政權呈現真空狀態,盜墓賊乘機蜂擁而出,在古老的土地上瘋狂盜墓挖寶。洛陽是著名的古都,文物眾多,也成了盜墓者的重點對象。在洛陽城北2公里的邙山南麓,有幾個大型墓冢,其中一座被人稱作「司馬懿冢」,盜墓賊自然不會放過,將這幾座墓葬全部盜掘。
不過經過盜掘才知道,「司馬懿冢」裡面埋葬的並不是司馬懿,但也不是平庸之輩,是北魏權傾一時的清河王元懌,而與元懌墓隔河相望的則是他的兒子元巶,兩座墓里不僅有很多陪葬器物,還分別有兩塊墓誌銘,具有極高的文物、史學和藝術價值。
元巶墓誌銘拓片
元懌墓誌我們暫且不表,元巶墓誌則佐證了一件1500年前的悲慘事件。
元巶墓誌高、寬各97厘米,共38行,每行38字,元巶此人《魏書》、《北史》均無傳,但根據墓誌記載,元巶是清河王元懌的第二個兒子,死於公元528年,時年僅有23歲。一個青年貴族,在人生最寶貴的年華為什麼會死去呢?墓誌上有一句話說明了原因:「武泰元年,四月戊子朔,十三日庚子暴薨於河陰之野」。
武泰元年四月十三日,對,就在這一天,發生了一件極其重要的事件,不僅慘烈而且改變了整個北朝、甚至中國歷史的走向,這就是著名的「河陰之變」。
北魏末年,孝明帝元詡年幼,太后胡充華(宣武靈皇后)長期控制政局,初期還頗有政績,但後來她大肆崇佛、荒淫無道,導致朝政大壞,她甚至與自己的小叔子,也就是上文提到的清河王元懌私通,還養了好幾個面首。隨著皇帝逐漸長大,與太后之間的矛盾開始惡化,公元528年,胡太后竟將自己的親生兒子毒死,另立3歲的元釗做了皇帝。
此時,駐紮在晉陽的大都督爾朱榮以為孝明帝報仇為藉口,率大軍南下,擁立元子攸為帝,進軍洛陽。這個爾朱榮是契胡部落的酋長,據說是羯族的一支,非常的野蠻兇悍,其部隊是當時最有實力的軍事集團。
爾朱榮
胡太后得知消息,調集軍隊與爾朱榮決戰,被爾朱榮打敗。公元528年(武泰元年)農曆四月十二日,爾朱榮進入洛陽。四月十三日,爾朱榮脅迫胡太后和幼帝元釗離開洛陽,當軍隊行進到河陰(今河南省滎陽市)時,爾朱榮下令將胡太后和元釗投入黃河之中。但爾朱榮仍然擔心自己在京城根基不穩,難以駕馭,於是其親信費穆建議將朝中百官全部殺進,以絕後患。
還是在農曆四月十三日,爾朱榮以祭天為名,邀請朝中百官到河陰的陶渚(今河南省孟津縣東),告訴他們說要祭天,不能請假。百官聚集之後,爾朱榮登上高台,大聲叱責說:「天下喪亂,肅宗暴崩,都是因為你們貪婪暴虐,不能輔弼所至。你們個個該殺!」說完,令鐵騎2000餘人將百官包圍,縱兵大殺。刀劈斧砍,飛矢交加,不分良奸,無一倖免。
本文提到的元巶,就是被屠殺者之一。據墓誌所載,元巶當時是常山王,他不僅是胡太后的老相好清河王的兒子,他的老婆還是胡太后的侄女,就這身份能不被殺嗎?後來爾朱榮因為殺人太多引起極大民憤,為收買人心,他又上書元子攸,追贈「河陰之變」死者封號,墓誌中記載,元巶被「追贈侍中、司徒公、驃騎大將軍、定州刺史」。河陰之變幾個月之後,元巶被重新安葬,位置在「瀍水之東二里,黃土崗之上」,也就是發現這塊墓誌銘的地方。
元巶墓出土的彩繪執盾武士俑
經過河陰之變,爾朱榮把遷到洛陽的漢化了的鮮卑貴族和出仕北魏的漢族大家消滅殆盡,北魏政權名存實亡。這個1500年前的墓誌銘,恰恰成為血腥的河陰之變的歷史佐證,為研究北魏歷史提供了可靠的史料。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