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城為何缺了一個角?第一種說法太邪門,最後一個觀點很準確

在古代封建社會裡,為了體現皇帝的尊貴,修建了一處建築時期最長,工程量最大的,北京城,也就是紫禁城。在建造這座皇宮的時候,是按照南北端正,左右平直的長方形製成城郭的。全城以前門至地安門為中軸,正南正北,整齊如劃。從1972年和1975年美國發射的兩顆地球資源衛星在北京上方900多公里的高空拍攝的衛星照片上看,最為清晰的就數明代修建的內城城牆了。可是北京內城城垣的西北角卻不呈直角,城牆到了這裡,卻成了東北-西南走向的。這究竟是為什麼呢?

為了解釋這一個問題,一直以來,史學家們都是眾說紛紜的。

第一種說法,是來自於上天的指示。在明成祖朱棣修繕北京城的時候,指派的兩個監督官劉伯溫和姚廣孝在設計紫禁城圖樣的時候,突然眼前出現了哪吒的模樣。他們嚇得魂不守舍,哪吒對他們說,你們不用害怕,我是上天派來告訴你們,該如何建造都城的,你們就按照我手中的圖紙來建設就好了。於是,兩人接過圖紙,便開始臨摹複製,誰知,姚廣孝在畫到最後的時候,突然一陣妖風吹來,把哪吒的衣襟都掀了起來,蓋住了圖紙上北京城的西北角。

姚廣孝不敢打擾哪吒,只得硬著頭皮繼續畫,於是,最終的圖樣,北京城就是沒有西北角的。後來建設的時候,朱棣下令,東城按照劉伯溫的描繪,西城按照姚廣孝的描繪,姚廣孝圖樣上的西北角的缺失,也就變成了真正的紫禁城西北角的缺失。

對於這種迷信的說法,自然有科學解釋來打破。從國外衛星圖像上來看,北京城西北角是有著曾經修建過城牆的軌跡的,然而現在城牆卻不見蹤影的原因,就是另外一種解釋了。原來,在紫禁城的西北角,位於一條地層斷裂帶上,明清時期,曾經在這裡發生過多次地震,每當強烈地震爆發的時候,北京城從西北角到西直門連帶著新街口這段城牆倒要倒塌,倒了再建,建了又倒,於是,皇帝就請人勘查究竟,原來,此處地基不牢,只要地震一來,城牆如何堅固都是無濟於事的。

因此,皇帝為了避免地震再次摧毀城牆,決定將西北角的城牆往回收縮一塊,避開這段地震帶,從此以後,這段城牆便沒有倒塌過了,久而久之,也就形成了北京城西北角這一塊缺口。

而第三種觀點,是從軍事角度上來解釋的。從地形上看,為了便于軍事防守,明代重建北京城的時候,放棄了易攻難守的北部地區,在原城牆南邊五里地新建了一段城牆,新建的城牆為了避開西北邊的積水潭,便在積水潭的東邊連接,於是,城牆就沿著水岸建起了一個斜角度的模樣。而時至今日,積水潭的面積已經縮小了許多,因此,很多人就會遺漏這個導致西北角內縮的原因了。

凡事皆有因,不管是科學說法,還是迷信說法,只要有道理在其中的,我們就都應該接受,北京城缺失西北角的原因究竟如何,還是不得而知的。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77/node1397534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