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朋友晚上好!之前為大家講過不少特別的古代陵墓,今天為大家介紹一座已經不見蹤跡的近代陵墓——汪精衛墓,其經歷令後世人們感慨不已。
青年汪精衛像
在1942年的清明節這天,汪精衛在部下的陪同下拜祭中山陵,並表露了自己渴望葬在中山陵旁梅花山的意願,希望死後能為中山先生守陵。2年後的11月10日,舊傷復發的汪精衛病逝於名古屋,隨後被日本人裝在楠木棺材中運回南京。在其妻陳璧君等人的操辦下,他被隆重安葬在梅花山頂。在下葬的這一天,為吸引人們前去送葬,每位參加者都可獲贈20元「中儲券」(購買力大致相當於現在的2000元)。
汪精衛、陳璧君劇照
為了滿足他的心愿,該墓穴是按照中山陵所設計、仿建的,由牌坊、祭堂、主墓室等組成,總共花去5000萬元。由於此時日本已顯頹勢,汪精衛墓的建造工作雖受到了一定影響,但也稱得上規模宏大。其妻子陳璧君預感到日軍敗退後汪精衛墓可能不得安寧,便讓人找來重達5噸的鋼筋段,並與混凝土拌和,給這座墓澆築了一層厚厚的保護殼。
汪精衛墓舊照
日本投降之後,人們紛紛要求剷除這座墓。迫於輿論壓力,何應欽被要求處理此事,給汪墓挪個地方。當何應欽急匆匆趕到南京後,立即召集了相關人員就如何處理汪精衛墓舉行了閉門會議。
由於時間緊、工作量大,加上老百姓們都在盯著,大會商議後一致決定採取爆破的方式。從18日起,位於明孝陵和中山陵之間的道路被徹底封閉,排除了遊人的干擾。萬事俱備後,工兵用150公斤的TNT炸藥(三硝基甲苯)炸毀了汪墓外層的鋼筋混凝土保護層和內窖。
汪精衛墓原設計示意圖
當內窖被炸開後,他的棺木便呈現在眾人眼前。據參與者回憶,汪精衛頭戴黑色禮帽、身著文官禮服、胸佩大綬,平躺於楠木棺材之中,遺體上覆蓋有嶄新旗幟。經過防腐藥物的處理,此時遺體並未腐爛,其面部為深褐色。
汪精衛書法作品
參與此次行動的馬超俊負責全面檢查遺體,在其衣服內兜發現了一張紙條,上面寫著「魂來歸兮」四個大字,是其妻陳璧君的筆跡。此外還在其身下找到了一本記載有汪精衛詩作的手稿,最後一首是他在彌留之際所作,內容為:
心宇將滅萬事休,天涯無處不怨尤。縱有先輩嘗炎涼,諒無後人續春秋。
汪精衛的墓穴在當天晚上就被工兵們填平,棺材連同遺體則被運到清涼山火葬場焚化得乾乾淨淨。遷墓行動結束後,他的骨灰被帶回老家安葬,而陵址則看不出一絲存在過的痕跡,只有一座後人蓋的小涼亭,靜靜見證著風雲變幻。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77/node1390048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