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國歷史上華人曾過半,土著無奈把一華人州趕出聯邦自立

華人新村| 2017-02-04| 檢舉

馬來西亞國名為馬來西亞聯邦,簡稱大馬。由前馬來亞聯合邦、英屬沙巴、英屬砂拉越及新加坡於1963年9月16日所組成的聯邦制國家,後因懼怕華人比例過高,新加坡後來在1965年8月9日被趕出聯邦以降低華人在聯邦的比例目前全國共十三個州,包括馬來半島十一州(簡稱西馬)及位於婆羅洲北部的沙巴、砂拉越兩州(東馬),另有三個聯邦直轄區(吉隆坡、布城及納閩),東西馬之間隔南海相望,首都位於吉隆坡。

馬來西亞由華人、馬來人、印度人、伊班人、卡達山人、峇峇娘惹、原住民及其他殖民時期留下的英國人、葡萄牙人和荷蘭人等歐洲後裔共同組成。華人近七百萬,達到三分之一。

馬來西亞是君主立憲制國家,國家元首稱為最高元首,由西馬九個州州君主輪流選舉擔任。

在過去,傳自印度的印度教和佛教文化就一直主導著馬來亞區域史,其影響力於7世紀到14世紀之間擴大至蘇門答臘、爪哇、馬來半島以及婆羅洲諸多地方,並在室利佛逝文明於蘇門答臘島的統治時期達到頂峰。

到14至15世紀阿拉伯商人來比,帶來了阿拉伯伊斯蘭文化。到15世紀馬來亞第一個蘇丹國馬六甲國家成立,使得伊斯蘭文化對馬來人產生深遠影響至今。1511年,葡萄牙人占據馬六甲,拉開西方殖民馬來半島的帷幕。後來的英國人趁著自己日不落的輝煌來到此地,在亞庇、古晉、檳城和新加坡初步建立軍事基地之後,逐漸將馬來半島和北婆羅州占為己有。

華人比例圖,越紅地區華人越多

馬來西亞的華人早在千年前就來到這裡,在唐宋時期,華人就在馬來亞各邦國經商。直到明代鄭和下西洋時曾多次在馬六甲停留,後來將馬六甲、巨港(今屬印尼)、泗水(今屬印尼)等營建成其船隊的大本營,大量華人來到此地並和當地土著通婚繁衍生息。至今馬六甲仍然留有大量與鄭和有關的遺蹟如以三寶為名的廟宇和文物。其中華人最早聚集最早的地方是馬六甲,開始在此形成唐人區,成為組成馬六甲重要的一個民族。明朝衰弱後,這些通婚華人的後裔由於交通不便、滿清閉關政策等因素,開始與祖國關係疏遠。在與本土文化相互交融的情況下,他們逐漸形成一支新的民族——娘惹峇峇,他們習俗禮儀服飾等等方面和中國一樣,但是語言上是馬來化的漢語。

而現在馬來西亞各州的華人是從第二次鴉片戰爭後英國從中國廣東、福建等地招募而來的華工後裔(中國稱下南洋),由於英國殖民者需要大量的人力資源以開發馬來亞半島,大量的華工來到馬來亞半島成為礦工、種植工人等,在這裡建設大量的新城市,現馬國首都吉隆坡就是華人建立。這些新來的華人大大多於娘惹峇峇,所以也被稱為「新客」。這些華人早期只是打工而來並不帶家眷,隨著這些華人在馬來亞擁有大量產業就攜家帶口安居在此,一代代繁衍至今。華人在馬來西亞聯邦之處比例高於當地土著,尤其是新加坡華人比例更是高達五成,以至於使得當時的馬來西亞總理東姑大為惱火,最後竟然把新加坡逐出聯邦,逼著新加坡走上自立乾坤之路。

馬來西亞華人始終傳承著中華文化,有獨立體系的華文教育,有代表華人群體的政黨。這裡的華人如同故鄉親屬一樣過著傳統中國節日,和相鄰的新加坡華人形成鮮明對比。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77/node1388670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