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次閱兵,讓中亞、西亞的國家刮目相看

閱兵,是對武裝力量進行檢閱的儀式,用來展示武裝力量建設成就,可以威懾敵人,又可以鼓舞我軍士氣。

據史料記載,中國最早的閱兵發生在四千多年前夏朝建立的前夕。

當時,北方的華夏部落首領夏禹為了向江南發展,曾在塗山與南方各部落首領會盟。

在盛會上,士兵們手持各種用羽毛裝飾的兵器,和著樂曲載歌載舞。

這不僅是一種祭天的儀式,同時還表達了對遠道而來的南方各部落首領的熱烈歡迎。

到了明朝,閱兵已經從一種祭天迎賓的儀式發展成震懾示威的手段。

明朝建立後,大量曾在元朝任職的蒙古族、回族官員,流亡到中亞、西亞各國,他們一直仇恨明朝,到處給明朝拉仇恨。

當時明朝所處的國際環境很惡劣,朱棣登基後,中亞各國的反華勢力仍在。

由蒙古人建立的帖木兒帝國打出「反明復元」的旗號,在永樂四年(1406年)大舉東征。好在領導人帖木兒病死在半路上,這場大戰才沒能打起來。

(明朝時期的亞洲地圖)

反華勢力對明朝的負面影響比比皆是,就連鄭和下西洋,前五次都是來到印度洋之後就沒法再繼續前行,只得原路返回。

這不是鄭和路費不夠技術不行,而是埃及人控制了紅海,就是不讓明朝的船隊進入。

為了改善國際關係,提高明朝在國際上的地位,朱棣實施很多舉措。

此後中亞西亞諸國雖然正式承認了大明朝是繼元朝之後的「天朝」,但對於明朝的真實實力仍存有懷疑。

朱棣說,尼瑪我都這樣了你們還懷疑我不能打?來來來,爸爸給你們放個大招看看。

於是,明朝張羅起了閱兵。

永樂十六年,明朝以陳誠為使,出使中亞。

隨後,中亞、西亞國家均組使團隨中國使團回訪。

永樂十八年七月,這支雲集了20個中西亞國家、人數多達600人的使團抵達嘉峪關。

朱棣派遣6000精銳騎兵一路護送,沿嘉峪關經明朝九邊軍鎮參觀,炫了一把邊關的軍備。

十一月二十日,朱棣在北京皇宮接見各國使臣,諸使臣皆行叩拜禮。

唯獨帖木兒國使臣傲嬌地說:「不,人家就是不跪!」

朱棣露出了迷之微笑:「呵呵。」

好吃好喝了兩個月後,各國使團接到通知,朱棣將在北京周邊開始大規模的狩獵,邀請各國使團前往觀覽。

永樂十九年三月,狩獵正式開始。

這次狩獵共調部隊10萬人,朱棣還精心挑選的明朝「五軍營」、「三千營」、「神機營」的精銳將士表演明軍騎兵包抄、步兵突擊,步騎合擊等內容。

此外,還有朱棣從廣西、雲南、四川調來的「土狼兵」、白杆兵演練了步兵勁弩齊射、長槍步兵刺殺訓練等「軍事科目」。

史書記載「列國使節俱驚」,各國時臣們都驚呆了,尤其是明朝「神機營」的火器操練,展示的「虎威炮」、「一窩蜂」(火箭炮)、「火龍車」(火焰噴射器)等諸多高科技武器,令各國使臣們嚇得手裡的瓜都掉了。

「說好的明朝里一個能打的都沒有呢!說好的都是戰五渣呢?這不科學!」原本囂張得不得了的使臣們都瘋了。

閱兵結束,朱棣心滿意足地在土木堡行營接見各國使節。

此前就是不下跪的帖木兒國使臣,第一個帶頭跪下來叫爸爸,哦不,是跪下來叫萬歲,然後集體開始唱《征服》。

朱棣表示很好,這波穩了。

這次聲勢浩大的閱兵取得了良好效果,讓中亞、西亞國家與中國的友好關係一直綿延到明末,也讓那些原本就對明朝虎視眈眈的反華勢力在很長一段時間裡都不敢搞事。

觀覽閱兵的埃及使臣回國後,埃及隨即解除了在紅海對明朝商船的禁令。

這樣以來,最後一次下西洋的鄭和,也終能如願抵紅海沿岸。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77/node1384867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